[发明专利]一种多联机与复合新风联合运行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18116.4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54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赵德印;张文宇;徐强;张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65;F24F11/74;F24F110/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季申清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机 复合 新风 联合 运行 控制 方法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联机与复合新风联合运行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其包括:检测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若室外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多联机系统正常运行并控制机械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否则:若室外温度大于第三预设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多联机系统进入通风模式并控制机械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否则:控制多联机系统停止运行并控制机械通风系统按照最小风量通断运行,并进行自然通风。该控制方法可最大程度利用建筑自身条件,在非采暖季节期间,通过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交替运行或同时运行的方式,引入建筑室外新鲜空气,满足室内人员健康和舒适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联机与复合新风联合运行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多联机没有复杂的风管、水管系统,没有冷却塔及相应的输配水泵,主要依靠压缩机的压差驱动,制冷剂在室内末端内机与之外主机之间往复循环,能够按照用户需求,针对部分空间实现部分时间进行空气调节,具有简洁、部分负荷换热效率相对较高等特点。凭借自身的调节特性和灵活的使用场景,多联机在我国各类型建筑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市场占有率高居首位。由于多联机自身结构特点,其往往无法处理室外新风(多联机也可以由室外机搭配1台新风内机实现新风处理过程,但是由于新风负荷较大,影响室内负荷的处理,因此对新风负荷比例、室外机容量均有限制要求,所以应用较少),因此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搭配独立新风空调系统进行使用,以满足室内人员的新风需求。
而当前我国建筑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推动节能建筑进一步向低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为简化,统一称为“低能耗建筑”)的方向发展。相对于当前的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的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建筑气密性等进一步提高,建筑本体冷热负荷大大降低,这对建筑空调系统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空调系统具有较好的部分负荷、甚至较低负荷条件下的运行效率,能够灵活运行新风,在满足舒适性的前提下,实现全年较低能耗运行。
因此在低能耗建筑中,通过对关键参数进行监控,优化多联机与新风联合运行策略,实现空调系统全年节能运行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多联机与复合新风联合运行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采用新的多联机与机械通风装置联合控制策略,加大新风在全年空调运行中的时间比重,降低全年通风空调采暖运行能耗,实现建筑低能耗运行。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多联机与复合新风联合运行控制方法,其包括:
检测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若室外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多联机系统正常运行并控制机械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否则:
若室外温度大于第三预设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多联机系统进入通风模式并控制机械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否则:
控制多联机系统停止运行并控制机械通风系统按照最小风量通断运行,并进行自然通风;在此状态下通过内的CO2监测器监测CO2浓度;若CO2浓度过高,则控制机械通风系统进行通风,否则机械通风系统停止通风;
在上述过程中,第一预设阈值大于第三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为2-3℃。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三预设阈值的初始值求解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21)建立目标建筑模型,根据设计机械通风量,分别求解全年室内基础温度ta1,非采暖季节室内自然通风温度ta2;
(S22)定义ΔT=|ta2-ta1|,统计各月ΔT频数分布以及相应累积概率分布;
(S23)取累积概率为90%求解对应Δ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未经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81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