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封结构及密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17453.1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19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岐 |
主分类号: | F16L17/06 | 分类号: | F16L17/06;F16L17/067;F16L1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焦海峰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密封结构和方法,通过在两个管道连接处的法兰上开设用流体作为密封介质的环形流体密封腔,且环形流体密封腔内的压强大于管道内运输的流体的压强,并且注入环形流体密封腔中的流体通过外置压强调节源进行流体压强的调节,只要环形流体密封腔内流体压强大于管道(或容器)内压强,就可以确保管道内介质不泄漏到管道外面,并且液体比气体更容易密封,能够解决传统密封结构的弊端,实现“绝对”密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管道密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及密封方法。
背景技术
密封可分为静密封和动密封两大类。静密封主要有垫密封、密封胶密封和直接接触密封三大类。根据工作压强,静密封又可分为中低压静密封和高压静密封。中低压静密封常用材质较软宽度较宽的垫密封,高压静密封则用材质较硬接触宽度很窄的金属垫片。动密封可以分为旋转密封和往复密封两种基本类型。其他按密封件与其作相对运动的零部件是否接触,可分为接触式密封和非接触式密封;按密封件和接触位置又可分为圆周密封和端面密封,端面密封又称为机械密封。
对于传统的管道连接密封技术来说,没有一种技术可以确保管道内的介质绝对不泄漏,并且对于管道或容器内介质的性质,比如:有毒、有害、易燃等,是设备本身要求的,不能改变,往往也不允许有丝毫泄漏,法兰在工业生产装置、输送工程、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设备和管道上,以及设备间的连接必不可少,一般采用传统法兰和管道连接,靠密封垫的局部塑性挤压变形来实现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差,连接处易跑、冒、滴、漏的问题,因此事故频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维修和保养,中断生产流程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同时还存在安全隐,而无论是硬性材质的密封件或者软性材质的密封件,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都容易出现氧化、磨损和腐蚀,密封性能随时间变长逐渐变差。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结构及密封方法,通过设置储存密封流体材料的环形腔,且密封腔内流体压强大于管道或容器内压强,实现极致的密封,解决传统密封结构的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都容易出现氧化、磨损和腐蚀,以及管道材料的蠕变、管道内压力变化、温度变化、管道震动和意外冲击造成管道密封连接失败,密封性能随时间变长逐渐变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密封方法,通过在两个管道连接处的法兰上开设用流体作为密封介质的环形流体密封腔,且环形流体密封腔内的压强大于管道内运输的流体的压强,其中,注入环形流体密封腔中的流体通过外置压强调节源进行流体压强的调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两个所述法兰贴合接触,两个所述法兰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用于组合形成环形流体密封腔的环形开槽,以及在所述法兰上设置有向环形液体密封腔注入流体的压强源通道,位于环形流体密封腔的内圈侧和外圈侧的法兰表面上均设置有密封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位于两个所述法兰接触面上的环形开槽的边缘处相互配合形成自密封结构,位于所述自密封结构的边缘处的所述法兰表面设置有供所述密封件配合安装的退让环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两个所述法兰连接处设置有中间密封环,正对于所述中间密封环的法兰表面设置有环形开槽,所述中间密封环上设置有用于连通两个法兰上环形开槽的贯穿孔,且两个法兰上的环形开槽与贯穿孔形成用流体作为密封介质的环形流体密封腔,所述中间密封环内径向设置有向贯穿孔注入流体的压强源通道,所述密封件设置在位于贯穿孔径向上的中间密封环上内侧和外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位于所述贯穿孔的两端的中间密封环与设置在法兰上环形开槽边缘配合形成自密封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位于所述自密封结构的内圈侧和外圈侧的所述中间密封环上设置有供所述密封件配合安装的退让环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强源通道的直径远小于环形流体密封腔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岐,未经李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74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