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型化电调多极化重构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14014.5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3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晖;康乐;张雯;吴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48;H01Q1/50;H01Q3/34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燕肇琪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化 多极化 天线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小型化电调多极化重构天线,包括有圆形的第一介质基板,第一介质基板上表面印制有圆环形的寄生辐射片;第一介质基板下方设置有正方形的第二介质基板,第二介质基板与第一介质基板之间间隔有空气层;第二介质基板的上表面印制有馈电网络和圆环形的主辐射片,馈电网络与主辐射片连接;第二介质基板的下表面印制有接地金属板,接地金属板与第二介质基板的形状大小均相同。该小型化电调多极化重构天线,采用电子调节方式实现左旋圆极化、右旋圆极化、+45°线极化、‑45°线极化电磁波的接收和发射,并简化天线的馈电结构,增强天线的功能性和集成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化电调多极化重构天线。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作为重要的接收和发射电磁波的器件,其对恶劣电磁环境的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通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为了较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无线电磁环境,可重构天线应运而生,其通过改变工作状态中的重要电特性参数,如:极化、频率、方向图等,可以增强通信系统的鲁棒性。极化可重构天线是通过在共用的天线辐射口径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的极化切换的天线。将圆极化技术与可重构天线技术相结合,在同一副天线上实现左旋圆和右旋圆的极化特性转换,以达到增加频率复用、消除多径衰落效应和提高频谱利用率的作用。在重构天线设计中,通常使用机械旋转,加载光学设备,加载电子开关和可控超材料实现极化可重构性。在这些方法中,电调控的方法具有调节速度快、损耗低、精度高的优点。但是这些电调控重构天线容易造成天线结构复杂和尺寸增大等问题,为了满足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功能、小型化和集成化和的发展要求,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在共用的天线辐射口径上实现四种极化状态切换的小型化、集成化电调可重构天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化电调多极化重构天线,采用电子调节方式实现左旋圆极化、右旋圆极化、+45°线极化、-45°线极化电磁波的接收和发射,并简化天线的馈电结构,增强天线的功能性和集成化程度。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型化电调多极化重构天线,包括有圆形的第一介质基板,第一介质基板上表面印制有圆环形的寄生辐射片;第一介质基板下方设置有正方形的第二介质基板,第二介质基板与第一介质基板之间间隔有空气层;第二介质基板的上表面印制有馈电网络和圆环形的主辐射片,馈电网络与主辐射片连接;第二介质基板的下表面印制有接地金属板,接地金属板与第二介质基板的形状大小均相同。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
馈电网络由六段微带线和八个PIN射频开关组成,具体为:包括有第一微带线,第一微带线的第一端为射频信号输入端口,第一微带线第二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微带线及第三微带线,第二微带线及第三微带线的第一端与第一微带线的第二端连接,两个连接处均蚀刻有一定缝隙,第二微带线的第一端与第一微带线的第二端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一PIN射频开关,第三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一微带线的第二端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二PIN射频开关;还包括有第四微带线,其首尾两端进行弯折成90°夹角后与主辐射片相连接,两个连接处均蚀刻有一定缝隙,一个缝隙设置有第七PIN射频开关,另一个缝隙设置有第八PIN射频开关;第二微带线及第三微带线的第二端均与第四微带线的线体连接,两个连接处均蚀刻有一定缝隙,第二微带线的第二端与第四微带线的线体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三PIN射频开关,第三微带线的第二端与第四微带线的线体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四PIN射频开关;第四微带线的线体上还连接有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两个连接处均蚀刻有一定缝隙,第五微带线一端端部与第四微带线的线体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五PIN射频开关,第六微带线一端端部与第四微带线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六PIN射频开关;第二微带线及第三微带线位于第五微带线与第六微带线之间。
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及第三微带线的特性阻抗均为50欧姆,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及第六微带线特性阻抗为100欧姆。
第一介质基板采用相对介电常数为4.4、厚度为0.8mm的圆形介质材料,其半径为27.1mm。
寄生辐射片为内径R2=5.2mm,外径R1=27.1mm的圆环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40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