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压直流起动供电构型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13183.7 | 申请日: | 2020-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7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肖灵通;董晓宇;周少伟;陈敏;舒宗燕;王元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2J1/00 | 分类号: | H02J1/00;H02J1/06;H02J1/08;H02J1/10;F02N11/08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王世磊 |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压 直流 起动 供电 构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压直流起动供电构型,将机上汇流条分为低压直流供电汇流条和串联起动汇流条;起动时通过控制转换接触器,使低压直流电源形成串联,将串联后的电压施加在串联起动汇流条上,用于给发动机提供起动电源,从而提高了起动电压,减小了起动电流;供电时再通过控制转换接触器,使低压直流电源形成并联,将并联后的电压施加在低压直流供电汇流条上,用于给机载低压直流用电设备提供正常工作电源,也保持了原有的低压直流供电体制,是一种先进的低压直流起动供电构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压直流电源系统供电、发动机起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压直流起动供电构型。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采用低压直流供电体制、直流电起动发动机方式的直升机,其用来起动发动机的电源均为单个电源或多个电源并联,如单个外电源,单个蓄电池,或1个蓄电池和1个发电机并联等,即用来起动发动机的电源电压均为28V左右的低压直流电,用来给机载设备供电的电压也为28V左右的低压直流电,这种起动供电构型的优点是简单、容易实现。
但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对起动力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大的起动力矩也暴露了现有低压直流起动供电构型存在的问题,即起动电压太低,起动电流过大。一方面由于选用更大线规的导线导致系统重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低压直流电源不能满足起动时的瞬时放电能力导致起动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低压直流起动供电构型,用以克服现有低压直流供电体系存在的不能满足启动时的瞬时放电能力导致起动失败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压直流起动供电构型,包括低压直流供电汇流条、串联起动汇流条、低压直流电源和转换接触器,其中:
所述低压直流供电汇流条被配置给机载低压直流用电设备提供正常工作电源,所述串联起动汇流条被配置给发动机提供起动电源;所述低压直流电源包括第一低压直流电源和第二低压直流电源,其中第一低压直流电源正端连接在低压直流供电汇流条,负端连接于机体地;第二低压直流电源的正、负端连接方式由所述转换接触器控制;
在起动时通过控制转换接触器,使第一低压直流电源、第二低压直流电源形成串联,将串联后的电压施加在串联起动汇流条上,用于给发动机提供起动电源;供电时再通过控制转换接触器,使第一低压直流电源、第二低压直流电源形成并联,将并联后的电压施加在低压直流供电汇流条上,用于给机载低压直流用电设备提供正常工作电源。
进一步地,所述串联起动汇流条、转换接触器与第二低压直流电源一一对应,数量均设置一个以上。
进一步地,当串联起动汇流条、转换接触器以及第二低压直流电源均设置一个时,所述第二低压直流电源的正端、负端分别连接转换接触器的第一切换端、第二切换端;转换接触器的第一起动触点连接串联起动汇流条,第一供电触点连接低压直流供电汇流条;转换接触器的第二起动触点连接低压直流供电汇流条,第二供电触点连接机体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换端用于和第一起动触点或第一供电触点配合,所述第二切换端用于和第二起动触点或第二供电触点配合,第一切换端、第二切换端同步作动。
进一步地,当第一切换端与第一起动触点、第二切换端与第二起动触点配合时,第一低压直流电源、第二低压直流电源串联,此时所述串联起动汇流条的电压为第一低压直流电源、第二低压直流电源的电压和;
当第一切换端与第一供电触点、第二切换端与第二供电触点配合时,第一低压直流电源、第二低压直流电源并联。
进一步地,所述串联起动汇流条、转换接触器与第二低压直流电源均设置两个时:
第二组串联起动汇流条、转换接触器与第二低压直流电源中,转换接触器的第二起动触点连接第一组中的串联起动汇流条,第一起动触点连接本组中的串联起动汇流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31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