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支持电动汽车深度能量回收功能的高冗余性线控制动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10958.5 | 申请日: | 2020-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8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 发明(设计)人: | 于良耀;刘晓辉;王晋振;张竞争;刘彦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天津清宸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B60T17/18;B60T17/22;B60T7/06;B60T1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领智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82 | 代理人: | 陈士骞;王晓婷 |
| 地址: | 10008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支持 电动汽车 深度 能量 回收 功能 冗余 控制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支持电动汽车深度能量回收功能的高冗余性线控制动系统,系统包括制动踏板、踏板推杆、变传动比传动机构、减速増扭机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电子助力电机、Ebooster控制器、液压调节单元、制动轮缸、踏板位移传感器和液压力传感器。本发明中电子助力电机助力建压的第二腔室与电动车驱动轴的制动系统连接,配合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实现深度的制动能量回收功能;基于第一腔室变传动比机械结构的液压力建立机制和电助力建压的第二腔室独立建压和协调控制实现整车制动系统的高冗余备份功能;液压力传感器的使用实现精准压力控制;变传动比机构的使用使得驾驶员的制动踏板感更为舒适、制动系统更为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持电动汽车深度能量回收功能的高冗余性线控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主要采用线控制动系统进行制动,现有的线控制动系统通过制动踏板、踏板推杆、控制器和电气件配合进行制动。
当现有的线控制动系统进行制动时,电动汽车的运动能量通过制动系统转变为热能,并向大气中释放,导致能量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持电动汽车深度能量回收功能的高冗余性线控制动系统,以减少能量的浪费。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持电动汽车深度能量回收功能的高冗余性线控制动系统,包括:制动踏板、踏板推杆、变传动比传动机构、主缸室、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减速增扭机构、电子助力电机、控制器、液压调节单元、第一驱动轮制动器、第二驱动轮制动器、第三制动轮制动器、第四制动轮制动器、整车VCU、踏板位移传感器和至少两个液压力传感器;
所述主缸室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活塞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往复运动,所述第二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二活塞在所述第二腔室内往复运动;
所述制动踏板和所述踏板推杆连接,所述踏板推杆与所述变传动比传动机构连接,所述变传动比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活塞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液压油,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液压调节单元连通,所述液压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轮制动器、所述第二驱动轮制动器、所述第三制动轮制动器、所述第四制动轮制动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整车VCU以及所述电子助力电机连接,所述电子助力电机与所述减速增扭机构连接,所述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二活塞连接,所述整车VCU与所述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液压油,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液压调节单元连通;
所述踏板位移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踏板推杆的下方,所述踏板位移传感器和所述液压调节单元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踏板位移传感器检测所述踏板推杆的位移;
至少一个液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出油口或者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出油口,至少一个液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出油口或者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出油口,所述至少两个液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至少两个液压力传感器检测各出油口管路中液压油的油压并将检测到的油压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当驾驶员踩踏所述制动踏板时,所述制动踏板推动所述踏板推杆移动,所述踏板推杆推动所述变传动比传动机构移动,所述变传动比传动机构推动所述第一活塞在所述第一腔室中移动,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液压油流入所述液压调节单元中,所述液压调节单元驱动所述第三制动轮制动器和所述第四制动轮制动器制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天津清宸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天津清宸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09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