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高效自动吸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07725.X | 申请日: | 2020-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5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 发明(设计)人: | 汪翔;崔凯;何吉祥;张静;吴本丽;黄龙;郭忠宝;叶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泽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4 | 代理人: | 方荣肖 |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池塘 工程 循环 高效 自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高效自动吸污装置。该吸污装置包括多个格栅、吸污罩、至少两根出水管、多排紫外荧光传感器、多根吸污管、吸污泵以及控制器。多个格栅相互平行且等间距设置在集污区的底部,并与集污区的底壁形成多条水流沟槽。吸污罩呈反U型,盖在相邻的两个格栅上,并与水流沟槽围成水流通道。两根出水管平行设置,且固定在吸污罩的相对两侧的内壁上。每根出水管上开设有等间距设置多个出水口。多排紫外荧光传感器分别与多条水流沟槽对应,每排紫外荧光传感器安装在对应的水流沟槽的底壁上。本发明能够自动对沉积颗粒进行检测和吸取,操作更加便捷,吸取的污水中颗粒含量更高,吸污效果更好,可以提高吸污效率和吸污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的一种吸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高效自动吸 污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吸污装置是在集污区中通过吸污机连接吸污管在集污区中进行匀速运动,在运动 时进行吸污。将吸污机和吸污管安装在活动平台上,用导线连接平台,使用电机牵引导线移 动活动平台,从而达到牵引吸污机与吸污管在集污区中匀速动力的目的。同时,一般集污区设置是4m长,在集污区出水口设置了1m高挡水墙。
但是,现有的吸污装置存在吸污效率不高的缺点,造成吸污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3个 方面:①在集污区中固相颗粒的沉降率低,只有37.77%;②吸污管在移动时,易扬起已经 沉淀的固相颗粒,降低了吸污效率;③由于固相颗粒中有鱼的粪便和残饵,所以具有粘性, 常常粘在集污区底部,不易被吸走,再一次降低了吸污效率。其中,固相颗粒沉积后会进行自养反应,从而在一堆固相颗粒沉积物中,堆积的外表面与水体接触仍然进行异养反应,而 堆积的内部完全与水体隔离,进而由异养反应转变为自养反应开始发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 其粘性,从而不宜被吸走。此外,现有的吸污装置需要在投喂活动后30-60分钟后人工开启, 一天需要开启4-6次,操作繁琐。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的吸污装置吸污效率低,操作繁琐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池塘工程化 循环水高效自动吸污装置。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高效自动吸污装置,其用于在池 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集污区中进行吸污,其包括:
多个格栅,其相互平行且等间距设置在所述集污区的底部,并与所述集污区的底壁形成 多条水流沟槽;
吸污罩,其呈反U型,且宽度等于相邻的两个格栅之间的距离;所述吸污罩盖在相邻的 两个格栅上,并与所述水流沟槽围成一条水流通道;所述吸污罩上开设有多个吸污口;
至少两根出水管,其平行设置,且固定在所述吸污罩的相对两侧的内壁上;每根出水管 上开设有等间距设置多个出水口,每根出水管的两端均为封闭端;
多排紫外荧光传感器,其分别与多条水流沟槽对应,每排紫外荧光传感器安装在对应的 水流沟槽的底壁上;所述紫外荧光传感器用于根据对应的水流沟槽中固相颗粒的沉降数量产 生一个能量信号;
多根吸污管,其分别与多个吸污口对应;每根吸污管的一端连接在对应的吸污口上;
吸污泵,每根吸污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吸污泵上;所述吸污泵用于通过多根吸污管将 所述水流通道中的固相颗粒吸取;
驱动机构,其用于驱使所述吸污泵在多条水流沟槽同一端的一侧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77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