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碳高温裂解反应釜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06108.8 | 申请日: | 2020-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3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 发明(设计)人: | 姚胜铎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19/00;C01B3/04;C01B32/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张沫 |
| 地址: | 100027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碳 高温 裂解 反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碳高温裂解反应釜,包括罐体、进气管、电机和除氧部件,进气管一侧固连有蒸汽管,进气管架设在罐体顶部一侧并与罐体内相通,进气管内通有550℃以上的二氧化碳气体,蒸汽管内通有饱和水蒸气,电机固连在罐体底部,除氧部件位于罐体内侧底部,除氧部件与电机输出轴相连,除氧部件包括外框架、连板和铜板,外框架与电机输出轴相连,外框架中部镂空,连板插接在外框架内,若干个铜板插接在连板底部,铜板与外框架底部抵接以使铜板外露,本发明具有将生产出的多余二氧化碳裂解出纯净的一氧化碳和氢气,使二氧化碳废气再利用,避免直接排放污染大气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裂解气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碳高温裂解反应釜。
背景技术
目前生产氧化镁粉的主要方式是煅烧菱镁矿(碳酸镁),在1000℃的高温下,菱镁矿反应生产氧化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生成量随生产氧化镁的量增大而增大,如果直接排放对大气污染严重,因此厂家会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进行二次生产,一般都会加工成为干冰用于冷冻物品或者灭火剂等,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避免环境污染。
但是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以及二次生产二氧化碳的量一般不能把握准确,为使产量达到要求,基本都会加量生产,因此完成产量后总会有多余的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现今大多数厂家均会因剩余的二氧化碳量少,再次二次生产经济效益较低,则会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如果排放次数较多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提供一种二氧化碳高温裂解反应釜。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少量二氧化碳二次生产经济效益低,但直接排放又污染环境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高温裂解反应釜,包括罐体、进气管、电机和除氧部件,进气管一侧固连有蒸汽管,进气管架设在罐体顶部一侧并与罐体内相通,进气管内通有550℃以上的二氧化碳气体,蒸汽管内通有饱和水蒸气,电机固连在罐体底部,除氧部件位于罐体内侧底部,除氧部件与电机输出轴相连,除氧部件包括外框架、连板和铜板,外框架与电机输出轴相连,外框架中部镂空,连板插接在外框架内,若干个铜板插接在连板底部,铜板与外框架底部抵接以使铜板外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高温二氧化碳气体和饱和水蒸气进行高温裂解反应产生氢气和一氧化碳可燃气体,随后将该可燃气体抽出进行其他供热工作,解决了现有的多余的二氧化碳气体无法再次利用且直接排放又污染环境的问题。同时利用二氧化碳自身的热量进行高温裂解反应,无需再投入额外的加热能源,经济效益高。并且设置除氧部件,利用高温环境使铜板将高温裂解时产生的氧气吸收形成氧化铜,使罐体内基本仅存氢气和一氧化碳气体,减少后续的分离提纯工作,而且铜板在氧化后还能通过还原反应再次利用,进一步降低加工成本且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电机输出轴上固连有转轴,两个外框架分别固连在转轴两侧,两个外框架端面均倾斜且不共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驱动外框架转动,不仅能够使铜板充分与氧气接触,进而将氧气全部吸收,还能起到搅动罐体内气体的作用,使二氧化碳气体和饱和水蒸气能够充分反应,进而提高后续氢气和一氧化碳气体的纯度。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铜板厚度为2mm,铜板之间相互抵接以使外框架中部封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铜板厚度较薄不仅能降低成本还可与氧气充分反应,而铜板之间紧密接触以保证能完全扇动罐体内气体,使气体之间能够充分反应。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连板顶部固连有弧形把手,把手伸出外框架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将已氧化的铜板一次性全部取出,同时方便将铜板一次性全部安装,省时省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小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61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