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力装配式竖井智能停车库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02641.7 | 申请日: | 2020-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2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哲;张率;张建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率 |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4H6/08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马凤云 |
| 地址: | 710043 陕西省西安市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力 装配式 竖井 智能 车库 施工 方法 | ||
1.接力装配式竖井智能停车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勘察建筑群之间的有效区域:通过建筑群的建筑图纸和实际勘察,在建筑群之间实际勘察并确定有效区域,并划线;
所述有效区域为建筑群之间地面以及对应地层(3)中无地下管线的区域;
步骤二、判断有效区域在地面上的投影是否形成直径大于16m的圆形:根据对建筑群之间实际勘察划线结果,判断有效区域在地面上的投影是否可以勾勒出直径大于16m的圆形,当有效区域在地面上的投影可以勾勒出直径大于16m的圆形时,执行步骤三;当有效区域在地面上的投影无法勾勒出直径大于16m的圆形时,在有效区域在地面上的投影上勾勒出直径为6m~8m的圆形,执行步骤四;
步骤三、建造外接力装配式竖井智能停车库,过程如下:
步骤301、在有效区域地面上开挖一个深度为0.2m~0.4m且直径大于16m的浅坑槽,将停车库支撑网架(16)安装在所述浅坑槽内,所述停车库支撑网架(16)的外径与所述浅坑槽的内径相等;
所述停车库支撑网架(16)上开设有多个供车位支护管(17)穿过的支护管孔(26),所述停车库支撑网架(16)包括多个车位支撑架(16-1),相邻两个车位支撑架(16-1)之间设置有非车位支撑架(16-2),支护管孔(26)包括车位支护管孔(26-1)和非车位支护管孔(26-2),车位支护管孔(26-1)开设在车位支撑架(16-1)上,非车位支护管孔(26-2)开设在非车位支撑架(16-2)上;
步骤302、在一个车位支撑架(16-1)中全部的车位支护管孔(26-1)中分别插入车位支护管(17),并将该车位支撑架(16-1)中全部的车位支护管(17)压入地层(3)内,并通过车位定位架将车位支护管(17)的下部安装在竖井井壁上,从车位支护管(17)起向停车库支撑网架(16) 中心位置开挖土方,土方开挖过程中,沿车位支护管(17)向停车库支撑网架(16)中心位置方向依次支护多个支撑框架,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框架通过多个装配式纵向横梁(27)连接,建造一个装配式停车位;
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两个装配式立柱(19)和两个分别连接两个装配式立柱(19)且呈平行设置的装配式横梁(28);
步骤303、在上一个车位支撑架(16-1)中相邻位置的车位支撑架(16-1)中全部的车位支护管孔(26-1)中分别插入车位支护管(17),建造与上一个装配式停车位相邻的装配式停车位,该装配式停车位建造过程与步骤302相同;
步骤304、在相邻的两个建造完成的装配式停车位之间的非车位支撑架(16-2)中全部的非车位支护管孔(26-2)中分别插入车位支护管(17),并将该非车位支撑架(16-2)中全部的车位支护管(17)压入地层(3)内,并通过车位定位架将车位支护管(17)的下部安装在竖井井壁上,从车位支护管(17)起向停车库支撑网架(16)中心位置开挖土方,土方开挖过程中,将相邻两个建造完成的装配式停车位通过多个非车位连接梁(25)连接为一体;
步骤305、多次循环步骤303和步骤304,直至整层的装配式地下停车层施工完毕,其中,相邻两个车位定位架装配式连接为一体,多个车位定位架构成车位定位网架(18);
步骤306、在车位定位网架(18)底部安装错位管支撑网架(20),所述错位管支撑网架(20)上开设有多个车位支护错位管(21)穿过的支护管孔(26),所述错位管支撑网架(20)与所述停车库支撑网架(16)的结构尺寸均相同;所述停车库支撑网架(16)上的多个支护管孔(26)和所述错位管支撑网架(20)上的多个支护管孔(26)呈相互错位布设;
步骤307、在错位管支撑网架(20)的一个车位支撑架中全部的车位支护管孔中分别插入车位支护错位管(21),并将插入的车位支护错位管(21)压入地层(3)内,并通过错位管定位架将车位支护错位管(21)的下部安装在竖井井壁上,从车位支护错位管(21)起向错位管支撑网架(20)中心位置开挖土方,土方开挖过程中,沿车位支护错位管(21)向错位管支撑网架(20)中心位置方向依次支护多个支撑框架,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框架通过多个装配式纵向横梁(27)连接,建造该层中的一个装配式停车位;
所述支撑框架中两个装配式横梁(28)位于上侧的装配式横梁(28)为装配式上横梁,所述支撑框架中两个装配式横梁(28)位于下侧的装配式横梁(28)为装配式下横梁,相邻两层所述装配式地下停车层中位于上层的所述装配式地下停车层中的装配式下横梁为相邻两层所述装配式地下停车层中位于下层的所述装配式地下停车层中的装配式上横梁;
步骤308、在错位管支撑网架(20)的上一个车位支撑架中相邻位置的车位支撑架中全部的车位支护管孔中分别插入车位支护错位管(21),建造该层中与上一个装配式停车位相邻的装配式停车位,该装配式停车位建造过程与步骤307相同;
步骤309、在该层中相邻的两个建造完成的装配式停车位之间的非车位支撑架中全部的非车位支护管孔中分别插入车位支护错位管(21),并将该非车位支撑架中全部的车位支护错位管(21)压入地层(3)内,并通过错位管定位架将车位支护错位管(21)的下部安装在竖井井壁上,从车位支护错位管(21)起向错位管支撑网架(20)中心位置开挖土方,土方开挖过程中,将相邻两个建造完成的装配式停车位通过多个非车位连接梁(25)连接为一体;
步骤3010、多次循环步骤308和步骤309,直至整层的装配式地下停车层施工完毕,其中,相邻两个错位管定位架装配式连接为一体,多个错位管定位架构成错位管定位网架(22);
此时,相邻两层装配式地下停车层中的多个车位支护管(17)和多个车位支护错位管(21)呈相互错位布设;
步骤3011、在错位管定位网架(22)底部安装停车库支撑网架(16),多次循环步骤302至步骤3010,直至外接力装配式竖井智能停车库建造到设计层数,完成外接力装配式竖井智能停车库的建造;
步骤四、建造内外接力装配式竖井智能停车库,过程如下:
步骤401、在有效区域地面上开挖一个深度为0.2m~0.4m且直径为6m~8m的浅凹槽,将井口支撑网架(1)安装在所述浅凹槽内,所述井口支撑网架(1)的外径与所述浅凹槽的内径相等;
井口支撑网架(1)上开设有多个供井口支护管(2)穿过的井口支护管孔;
步骤402、在若干个连续的井口支护管孔中插入对应数量的井口支护管(2),并压入地层(3)内,并通过井口定位架将井口支护管(2)的下部安装在竖井井壁上,从井口支护管(2)起向井口支撑网架(1)中心位置局部开挖土方;
步骤403、多次循环步骤402,完成井口支撑网架(1)上全部井口支护管(2)对收口井口的支护,多个井口定位架连接为一体,构成井口定位网架(4);
步骤404、在井口定位网架(4)内侧安装临时支撑网架(5),临时支撑网架(5)上开设有多个供临时支护管(6)穿过的临时支护管孔,在多个临时支护管孔中插入对应数量的临时支护管(6),并压入地层(3)内,从临时支护管(6)起向临时支撑网架(5)中心位置开挖土方;
步骤405、在井口定位网架(4)和临时支撑网架(5)底部且位于装配式定形停车位上部的地层(3)内压入多根顶撑锚杆(8),一个装配式定形停车位上部的多根顶撑锚杆(8)呈拱形排布;
步骤406、拆除一个装配式定形停车位位置对应的临时支护管(6),从竖井(7)向地层(3)内开挖土方,土方开挖过程中,沿竖井(7)向地层(3)方向依次支护多个支撑定形框架,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定形框架通过两个扩径竖井首层车位纵向底横梁(12)和两个扩径竖井首层车位纵向顶横梁(11)连接,建造一个装配式定形停车位;
所述支撑定形框架包括两个扩径竖井首层停车位立柱(9)、连接两个扩径竖井首层停车位立柱(9)底部的扩径竖井首层停车位底梁(15)、以及连接两个扩径竖井首层停车位立柱(9)顶部的扩径竖井首层停车位拱形梁(10);
步骤407、拆除建造完成的装配式定形停车位相邻位置的装配式定形停车位位置对应的临时支护管(6),建造与上一个装配式定形停车位相邻的装配式定形停车位,该装配式定形停车位建造过程与步骤406相同;
步骤408、开挖相邻的两个建造完成的装配式定形停车位之间的土方,土方开挖过程中,将相邻两个建造完成的装配式定形停车位通过多个非车位连接梁(25)连接为一体;
步骤409、多次循环步骤407和步骤408,直至首层装配式定形停车层施工完毕,其中,首层装配式定形停车层与竖井(7)井壁之间设置有砼壁板(13),砼壁板(13)和竖井(7)井壁通过多个加固锚杆(14)固定连接;
步骤4010、将停车库支撑网架(16)安装在首层装配式定形停车层上,所述停车库支撑网架(16)与首层装配式定形停车层中远离竖井的多个扩径竖井首层停车位立柱(9)固定连接;
步骤4011、建造多层且依次由上至下逐层构筑的装配式地下停车层,过程与步骤302至步骤301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率,未经张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264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