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重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01817.7 | 申请日: | 2020-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1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李畅游;张芸;黄华;孙彪;张兴稳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B1/10 | 分类号: | H04B1/10;H04B1/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岑丹 |
| 地址: | 225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重构 射频 前端 接收 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重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包括信道选择模块、可重构混频模块、可编程放大模块和工作模式指令模块,其中,信道选择模块接收射频信号;可重构混频模块接收工作模式指令信号模块的输入信号,进行接收通道工作模式的可重构,并对接收通道的工作带宽及增益指标进行编程设置;可编程放大模块对本模块内工作增益指标进行编程设置;工作模式指令模块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将外部控制命令转换成TTL信号,实现工作状态及技术参数的动态控制。本发明具备不同工作模式下电路性能参数的编程配置能力,工作频率可覆盖S波段、C波段、X波段和Ku波段,可满足雷达、通信、电子侦察等多用途应用需求,具备一体化、多功能的技术特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射频系统收发前端电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重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雷达系统、认知雷达系统、高速跳频通信系统、宽带扩谱通信系统、新一代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多种新型军事威胁应运而生,现代战场中海洋与空天电磁环境变得空前复杂。而以分立功能组合为特点的现役电子信息对抗系统普遍存在装备配置冗余、资源使用粗放、频谱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急需进行雷达、通信及电子侦察等多功能可重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射频接收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信领域,且主要以单独领域的应用研究为主,如刘马良等人公布的“一种超宽带射频前端接收电路”(专利授权号:CN110350931B),其发明成果主要以通信应用为主。与传统的微波链路构造不同,可重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将多种工作模式下接收通道所需的变频、滤波、放大等多种功能电路,通过开关网络与可编程器件构造出不同能力范围的射频通道,满足雷达、通信、电子侦察等多类型设备在工作频率、增益、带宽及动态范围等核心指标上的自适应配置需求。
因此,提出一种能够覆盖2~18GHz的可重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可重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重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包括信道选择模块、可重构混频模块、可编程放大模块和工作模式指令模块,其中:
所述工作模式指令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外部控制信号进行编译处理后,输出控制指令至所述信道选择模块、所述可重构混频模块和所述可编程放大模块;
所述信道选择模块用于对接收的微波信号进行限幅保护、低噪声放大、接收信道预先选择及滤波功能,并根据工作模式指令模块的控制指令进行工作状态及性能参数的动态控制;
所述可重构混频模块接收信道选择模块的输出信号,在工作模式指令模块控制下,实现对接收通道工作模式的可重构,并对接收通道的工作带宽及增益指标进行编程设置得到一路输出信号;
所述可编程放大模块接收可重构混频模块的输出信号,在工作模式指令模块控制下,实现对工作增益指标进行编程设置,经放大、限幅保护后输出信号至模数采样电路,或者输出一路故障告警信息至所述工作模式指令模块。
优选地,所述信道选择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自检工作开关、超宽带限幅器、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数控衰减器和信道选择滤波器,其中:
所述自检工作开关接收控制指令,选择自检和工作两种状态,选择性接收天线信号输入或自检信号输入;
所述数控衰减器接收控制指令,对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输出的信号进行衰减后输出至所述信道选择滤波器;
所述信道选择滤波器用于将工作带宽分为若干子信道,根据接收到的信号频率进行相应传输信道选择。
优选地,所述自检工作开关为机械式开关;所述数控衰减器为低附加相移衰减器;所述信道选择滤波器由多种频段MEMS滤波器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未经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18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