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熔融法生产不溶性硫磺淬冷系统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99022.7 | 申请日: | 2020-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62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 发明(设计)人: | 廖昌建;朴勇;孟凡飞;王晶;金平;李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1B17/12 | 分类号: | C01B17/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熔融 生产 不溶性 硫磺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熔融法生产不溶性硫磺淬冷系统和方法。本发明的低温熔融法生产不溶性硫磺淬冷系统,通过挤条成型、湿式切粒和湿式粉碎的方式,可以实现聚合硫磺淬冷、粉碎连续操作过程,保证产品的纯度、提高产品的热稳定性和收率。本发明的系统适合大规模连续化生产,生产过程具有安全可靠、设备及操作简单、操作费用低、节能效果明显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温熔融法生产不溶性硫磺淬冷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消费急剧增加,全球石油资源日益紧缺,炼厂原料的重质化与劣质化日益严重;同时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格,对石油产品及天然气的总硫含量控制愈加严格。所以,各大炼厂与天然气净化厂的硫磺回收装置的产能快速增加。这种普通硫磺的国内外市场已趋于饱和,因而价格低廉。如何提供市场紧缺的高附加值硫磺制品成为相关企业关注的重点。
不溶性硫磺是一种高效橡胶硫化剂,具有在胶料中分布稳定性好,制品硫化交联点均匀等优点,能克服胶料表面喷霜,增进橡胶与钢丝或化纤帘子线粘结性能。从国际市场来看,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如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印度以及东欧等)能生产不溶性硫磺。
专利CN102070127A公开了一种不溶性硫磺生产方法。其步骤包括:(1)熔融聚合;(2)雾化冷萃;(3)固化;(4)离心分离;(5)连续干燥;(6)粉碎、筛分和充油,最后得到成品。该方法为一种连续化的生产方法,但该方法硫磺聚合操作温度和压力均较高,操作温度580~690℃,操作压力0.8~1.2MPa,对反应设备要求较高。
专利CN107337184A公开了一种耐热稳定不溶性硫磺及其生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预熔:将原料工业硫磺投入130-150℃的熔硫池内进行预熔至原料硫磺变为液态硫磺;(2)反应:将液态硫磺导入反应釜内,在N2的保护作用和机械搅拌的条件下,将温度调为240℃,加入0.6%的KI,反应一段时间;(3)淬冷:将步骤(2)所得产物置于含有N2的气化室内进行气化,形成过热蒸气,将过热蒸汽喷入淬冷液中进行淬冷;(4)萃取: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淬冷液中的硫磺;(5)粉碎:将萃取过的硫磺置于45-50℃的烘干机中烘干,至水分减少为烘干前的2%-4%为止,随后置于管磨机中研磨,粉碎过300-400目筛,得耐热稳定不溶性硫磺。
CN104401946B公开了一种不溶性硫磺的气化淬冷工艺。该工艺方法先将液体硫磺加热升温使其处于过热液体硫磺状态,将过热状态的硫磺液体喷入到循环喷淋的冷却介质液幕中,在巨大的压差作用下,过热硫磺液体转化为分散的气雾两相后充分被冷却介质淬冷吸收后,进入到反应罐下部冷却介质液体环境中进行固化、萃取,得到不溶性硫磺。本方法将冷却介质进行循环喷淋形成液幕,改变了传统冷却介质直接冲击液体硫磺的做法,形成的液幕增加了与气雾两相硫磺的接触面积,可使冷却介质液幕对气雾两相硫磺的淬冷更为充分细致,避免了传统淬冷过程中的粗犷做法。通过此方法得到的不溶性硫磺产品颗粒细、纯度高、成品分散性好,适合工业化生产。该淬冷工艺适合于气化法生产不溶性硫磺,不适合低温熔融法生产不溶性硫磺。
CN207435026U公开了一种具有快速急冷雾化作用的不溶性硫磺淬冷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腔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端与箱体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将箱体分为冷却箱和保温箱;箱体内腔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制冷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制冷机和风机,达到将冷气排入冷却箱和保温箱的效果,通过第一喷头,达到将冷气吹入冷却箱的效果,通过搅拌箱,达到对水和不溶性硫磺搅拌混合的效果,通过水泵和进水管,达到将其吸出的效果,通过第二喷头,达到雾化的效果,可有效的对不溶性硫磺进行冷却和雾化,方便人们的使用。该淬冷工艺不适合低温熔融法生产不溶性硫磺。
目前,现有低温熔融法生产得到的不溶性硫磺热稳定差、收率低,系统间歇操作,聚合硫磺粘度高,造粒难。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90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