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枝改性聚丙烯作为绝缘材料的应用和绝缘材料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90972.3 | 申请日: | 2020-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3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琦;宋文波;袁浩;何金良;胡军;李娟;周垚;邵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F255/04 | 分类号: | C08F255/04;C08F220/32;C08F220/14;C08F220/18;C08F220/06;H01B3/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枝 改性 聚丙烯 作为 绝缘材料 应用 | ||
1.一种接枝改性聚丙烯作为绝缘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接枝改性聚丙烯包括衍生自共聚聚丙烯的结构单元和衍生自丙烯酸酯类单体以及任选的丙烯酸类单体的结构单元;以接枝改性聚丙烯的重量为基准,所述接枝改性聚丙烯中衍生自丙烯酸酯类单体以及任选的丙烯酸类单体且处于接枝态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0.3~7wt%,优选为0.8~5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绝缘材料为电缆绝缘材料;优选为直流电缆绝缘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绝缘材料为电缆绝缘层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接枝改性聚丙烯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在230℃,2.16kg载荷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01~30g/10min,优选为0.05~20g/10min,进一步优选为0.1~10g/10min,更优选为0.2~8g/10min,再优选为0.2~5g/10min;弯曲模量为10~1100MPa,优选为20~1000MPa,更优选为50~600MPa;断裂伸长率≥200%,优选断裂伸长率≥300%;拉伸强度大于5MPa,优选为10~40MPa。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接枝改性聚丙烯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接枝改性聚丙烯的工作温度≥90℃,优选为90~160℃;
-所述接枝改性聚丙烯在90℃下的击穿场强Eg≥180kV/mm,优选为180~800kV/mm;
-所述接枝改性聚丙烯在90℃下的击穿场强Eg与所述共聚聚丙烯在90℃下的击穿场强E的差值△E除以所述共聚聚丙烯在90℃下的击穿场强E所得的击穿场强变化率△E/E大于2%,优选为2.5%~50%,更优选为4%~35%,进一步优选为5%~25%;
-所述接枝改性聚丙烯在90℃、15kV/mm场强下的直流体积电阻率ρvg≥1.0×1013Ω·m,优选为1.5×1013Ω·m~1.0×1020Ω·m;
-所述接枝改性聚丙烯在90℃、15kV/mm场强下的直流体积电阻率ρvg与所述共聚聚丙烯在90℃、15kV/mm场强下的直流体积电阻率ρv的比值ρvg/ρv大于1.5,优选为1.8~30,更优选为2~10,进一步优选为2.5~6;
-所述接枝改性聚丙烯在90℃、50Hz下的介电常数大于等于2.0,优选2.0~2.5。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共聚聚丙烯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共聚单体含量为0.5~40mol%,优选为0.5~30mol%,优选为4~25wt%,更优选为4~22wt%;二甲苯可溶物含量为2~80wt%,优选为18~75wt%,进一步优选为30~70wt%,更优选为30~67wt%;可溶物中共聚单体含量为10~70wt%,优选为10~50wt%,更优选为20~35wt%;可溶物与聚丙烯的特性粘数比为0.3~5,优选为0.5~3,更优选为0.8~1.3。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共聚聚丙烯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在230℃,2.16kg载荷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01~60g/10min,优选为0.05~35g/10min,进一步优选为0.5~15g/10min,更优选为0.5~8g/10min;熔融温度Tm为100℃以上,优选为110~180℃,更优选为110~170℃,进一步优选为120~170℃,更进一步优选为120~166℃;重均分子量为20×104~60×104g/mo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097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