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电厂灰渣余热制备生物质油的节能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90191.4 | 申请日: | 2020-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5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白天宇;郑莆燕;齐同磊;杨义;邹思宇;尉清源;姚哲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0G1/00 | 分类号: | C10G1/00;C10B5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电厂 余热 制备 生物 节能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电厂灰渣余热制备生物质油的节能系统,包括:初级热解部分,将生物质原料进行初步热解,生成初步生物质,为二级热解做准备;二级热解部分:将初级热解后的初步生物质进一步热解产生生物质油;热源部分,利用灰渣的余热为各级热解过程提供热解所需温度等级的热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电厂灰渣余热进行生物质油制备,降低电厂能源损耗的同时,生产生物质能源,提高电厂的经济性,并可有效的利用电厂余热,达到节能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油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电厂灰渣余热制备生物质油的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风光生物质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尤其以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是我国将来能源发展的重点。生物质能源热解所产生的生物质油具有取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潜力。
生物质热解生成生物质油主要通过生物质的初级热解和二级热解来完成。初级热解是指生物质在200℃~300℃厌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的热解反应,初级热解后的生物质品质更高,更有利于下一级的热解。二级热解是指生物质在500℃~600℃厌氧或无氧条件下发生热解,产生生物质气体的过程,产生的生物质气体通过快速冷却可将生物质气体冷凝成为生物质油。为了提高生物质油的品质和转换效率,制备方式的选择也极其重要,其中催化热解制备生物质油是一种重要的制备方式,其优点在于所需设备与操作成本较低,且由于由催化剂的参与,其热解品质有所提高,热解所需温度等级降低,让其与传统电厂结合实现量产成为可能。
目前生物质与传统电厂的结合并不紧密,但传统电厂中的各类损失较多,且温度等级较高,完全能满足生物质热解所需的温度等级要求,而灰渣热物理损失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目前新的化石燃料电厂中,灰渣热物理损失的占比较小,但仍然有大部分老的电厂其灰渣热物理损失占比较大,灰渣温度等级较高,若能有效利用其灰渣余热,与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质油相结合,不仅能有效的减少能源损失,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且由于与生物质能源的结合,提高电厂经济性的同时,更能适应我国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而在燃煤电厂灰渣余热利用技术方面,目前较为常见的技术方法包括利用余热加热锅炉给水,以提高热效率的技术手段;以及利用储热技术将热能存储以补充供热需求等技术方法,然而这样的余热利用技术通常是热能与热能之间能量的转移,能量的品位并不会发生改变,且所存储的热量无法实现长时间存放。因此,基于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以及发展重点,寻找一种能与传统电厂相结合的利用电厂灰渣余热制备生物质油的节能系统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利用电厂灰渣余热制备生物质油的节能系统,该系统利用电厂锅炉的高温灰渣余热进行生物质油制备,能够有效利用灰渣余热的同时制备生物质油,为电厂节约能源并提高经济性,且热能以燃料的形式存储,有利于长时间存放。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利用电厂灰渣余热制备生物质油的节能系统,该系统包括:
初级热解部分,将生物质原料进行初步热解,生成初步生物质,为二级热解做准备;
二级热解部分:将初级热解后的初步生物质进一步热解产生生物质油;
热源部分,利用灰渣的余热为各级热解过程提供热解所需温度等级的热源。
所述初级热解部分包括用以将生物质原料进行干燥并研磨的生物质干燥研磨装置,以及利用灰渣余热作为初级热解的热源,将干燥、研磨后的生物质原料进行初步的预处理的初级热解装置。
所述二级热解部分包括用以将初级热解完成后的初步生物质进行高温热解,产生所需生物质气体的二级热解装置,用以将产生的所需生物质气体进行冷凝,形成生物质油的冷凝装置,以及用以收集冷凝后产生的生物质油的生物质油收集装置。所述二级热解部分还包括将生物质气体快速冷凝成生物质油的快速冷却管路,所述快速冷却管路贯穿所述冷凝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大学,未经上海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01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