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补强层橡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8117.9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0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牛;尹园;孙洪国;郇彦;陈兆彬;王晓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9/00 | 分类号: | C08L9/00;C08L61/10;C08K13/04;C08K3/22;C08K5/09;C08K7/26;C08K5/47;C08K3/06;C08K5/13;B60C9/18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补强层 橡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一种补强层橡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橡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以天然橡胶为原料的补强层橡胶批次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发明的补强层橡胶,以重量份计,包括:100份顺式‑1,4‑聚异戊二烯橡胶、4~7份氧化锌、1~2.5份硬脂酸、1.5~2.5份防老剂、1~2份间苯二酚‑80、2~5份酚醛补强树脂、1~5份树脂固化剂、0~5份操作油、40~50份炭黑、5~10份沉淀白炭黑、0.5~1份偶联剂Si‑69、0.2~0.5份防焦剂CTP、0.5~2份抗返原剂、0.6~1.5份促进剂和不溶性硫磺(其中,硫磺为1.8~2.8份)。该橡胶抗动态生热,稳定性、机械性能更高,加工性能好,界面粘接性能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橡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补强层橡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尤其涉及该补强层橡胶作为斜交胎补强层橡胶的应用。
背景技术
补强层介于胎面和胎体之间,是轮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加固胎体部位,提高轮胎的承载能力;2)承受胎面部位所受外力冲击,加以缓和,匀化应力,防止胎体由于局部载荷过大发生破坏;3)防止胎面发生裂口或切割时,胎体直接被刺破导致轮胎失效;4)在胎面和胎体之间形成过渡,防止胎面与胎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剪切分离;5)补强层还可以用来判定胎面磨损程度,当补强层在轮胎正常使用过程达到外漏状态时,说明胎面已经被完全磨损掉,轮胎需要进行胎面翻新或报废处理。
从材料性能要求而言,补强层橡胶与胎体帘布橡胶具有一些相同点,首先二者都需要与纤维帘线具有良好的界面粘合性,其次二者在动态使用过程中都要有低的生热性能,从而防止橡胶基体、纤维帘线和橡胶-骨架帘线界面粘合性能的下降。但是与胎体帘布橡胶相比,补强层橡胶的机械性能,包括硬度和定伸应力都更接近于胎面胶。
现有技术中,补强层橡胶都是以天然橡胶为基础,通过配方调整获得满足要求的机械性能、生热性能和胶-线粘合性能。但由于天然橡胶生产工艺流程长,其性能既受到温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贯穿胶乳到生胶生产过程的加工因素的影响,因此性能波动较大,这会对补强层橡胶的性能、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造成补强层橡胶的批次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以天然橡胶为原料的补强层存在批次稳定性差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补强层的抗动态生热性能、粘合强度、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提供一种补强层橡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补强层橡胶,包括:
不溶性硫磺不溶性硫磺中的硫磺为1.8~2.8重量份。
优选的是,所述防老剂为BLE、RD、4010NA、4020和MB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优选的是,所述酚醛补强树脂为非改性苯酚甲醛树脂、妥尔油改性苯酚甲醛树脂、腰果壳油改性苯酚甲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优选的是,所述树脂固化剂为六甲氧基甲基蜜胺(HMMM)或六亚甲基四胺(HMT)。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油为芳烃油或环烷油。
优选的是,所述炭黑为N220、N234、N330、N339、N375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优选的是,所述抗返原剂为HVA-2、HTS、PK900、WY9188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优选的是,所述促进剂为n-叔丁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促进剂NS)、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促进剂CZ)、N,N-2二环己基-2,2-二苯并噻唑次磺酰胺(促进剂DZ)、苯并噻唑次磺酰胺(促进剂NOBS)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补强层橡胶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81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