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吻合器击发结构及吻合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87347.3 | 申请日: | 2020-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4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 发明(设计)人: | 沈清;徐荣华;刘殿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英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17/072 | 分类号: | A61B17/07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吻合 击发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吻合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吻合器击发结构及吻合器。吻合器击发结构包括击发机构、触发件、检测件和控制器,击发机构能够使触发件运动;在击发机构击发到位时,触发件使检测件产生触发信号;检测件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根据触发信号控制击发机构停止。本发明提供的吻合器击发结构包括触发件,击发机构击发会能够使触发件运动,击发机构击发到位,触发件使检测件产生可以使击发机构停止击发的触发信号,此时证明击发机构击发到位,有效解决了击发机构击发不到位的问题,提高了缝合切割的精确性,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吻合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吻合器击发结构及吻合器。
背景技术
医用吻合器是对消化道生理组织实施外科手术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医疗器械,在普外科手术治疗中,吻合器常被用于完成组织的切割闭合功能。吻合器的工作原理为将组织放置在钉仓和钉砧头之间,通过调整钉仓和钉砧头之间的距离对组织进行合理压榨,当钉仓和钉砧头之间的距离达到有缝合的安全范围时击发,将U形缝钉压缩成B形对组织进行缝合,小血管可以在B形缝钉中穿过保障吻合口及远端组织的血供,然后切割刀切割组织。通常情况下是吻合器通过击发机构推动推钉块和切割刀击发,击发机构包括击发杆,为了适应吻合器的摆头的摆动和推钉块的驱动,击发杆为多层薄钢片,既要满足一定的柔性又要满足一定的刚性,所以在击发过程中,遇到不同厚度组织,切割刀的切割力不同及推钉块受到的阻力也不同,导致击发杆产生的变形不同,进而导致击发机构击发不到位,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吻合器击发结构及吻合器,解决了击发机构击发不到位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吻合器击发结构,包括:
击发机构;
触发件,所述击发机构能够使所述触发件运动;
检测件,在所述击发机构击发到位时,所述触发件使所述检测件产生触发信号;
控制器,所述检测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触发信号控制所述击发机构停止。
作为上述吻合器击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触发件包括设置于吻合器钉仓内的触发片,所述击发机构能使所述触发片运动,以使所述检测件在所述击发机构1击发到位时产生所述触发信号,且所述触发片连接有能使触发片复位的复位件。
作为上述吻合器击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触发片滑动设置于所述吻合器钉仓内,所述击发机构击发能带动所述触发片向远端平移,在所述击发机构击发到位时,所述检测件产生检测到所述触发片的远端的触发信号和/或所述检测件检测不到所述触发片的近端的触发信号;
优选地,所述复位件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能使所述触发片在不受所述击发机构推力时向近端平移。
作为上述吻合器击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触发片转动连接于所述吻合器钉仓内,所述击发机构能使所述触发片转动,以使所述击发机构击发到位时所述检测件产生检测到所述触发片的远端和/或所述触发片的近端的触发信号;
优选地,所述触发片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吻合器钉仓内,所述销轴上设有所述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包括扭簧,所述扭簧能使所述触发片复位。
作为上述吻合器击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触发件包括拉绳,所述击发机构的远端与所述拉绳的一端连接,且所述拉绳的端部随所述击发机构移动,所述拉绳的另一端靠近所述击发机构的近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击发机构击发到位时,所述拉绳被拉紧,所述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拉绳所受的拉力。
作为上述吻合器击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触发件设置于所述击发机构上,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击发机构的击发行程末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英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英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73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