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管翅片复合散热型充电桩散热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87296.4 | 申请日: | 2020-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4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陈钦周;明廷臻;吴永佳;廖熙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铭鑫热导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3/302 | 分类号: | B60L53/3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华奇信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28 | 代理人: | 范亮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复合 散热 充电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热管翅片复合散热型充电桩散热系统,包括外箱体、固定于外箱体内的充电模块壳体及装设于充电模块壳体内的充电元器件,还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和与充电元器件导热连接的翅片组,该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均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第一换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分别与充电元器件和充电模块壳体的内壁导热连接,第二换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分别与充电模块壳体的外壁和外箱体的内壁导热连接。可实现低成本的、易集成的、对充电模块内部空间有效利用的充电桩充电模块散热的过程,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高效散热的同时减少风扇负荷,以达到降噪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热管翅片复合散热型充电桩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的基础充电设施也得到了普及。人们对于充电桩的建设需求愈发旺盛,而对充电桩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实际的使用期间,大多数的电动车辆中都以直流的方式补充电量,其所包含的充电模块在工作时会散发较大热量。充电桩散热技术的研发可以有效地散发出充电桩中产生的热量,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对保障充电安全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热管由管壳、吸液芯和工作液等组成,将管内抽成负压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液体,使紧贴管内壁的吸液芯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当热管的蒸发段受热时毛细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冷凝段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热量由管的蒸发端传至冷凝端。热管技术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可以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该技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运行安全可靠且不污染环境,很大程度地提升了散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热管和翅片散热的充电桩充电模块散热系统,利用翅片增加电子器件的换热面积,同时利用热管的高效导热性将电子器件散发的热传给充电模块的外壳,利用外壳再次增大换热的接触面积以达到对电子器件的散热。该系统可实现高效率的、低成本的、易集成的、对充电模块内部空间有效利用的充电桩充电模块散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管翅片复合散热型充电桩散热系统,包括外箱体、固定于外箱体内的充电模块壳体及装设于充电模块壳体内的充电元器件,还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和与充电元器件导热连接的翅片组,该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均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第一换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分别与充电元器件和充电模块壳体的内壁导热连接,第二换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分别与充电模块壳体的外壁和外箱体的内壁导热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或第二换热管为L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或第二换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均通过挤压设置成中空扁平状。
优选的,还包括装设于外箱体的风扇组,外箱体开设有通风孔,风扇组和通风孔分别位于外箱体相对置的两个侧壁。
优选的,每一个所述充电元器件均连接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的蒸发段。
优选的,一个所述充电元器件连接第一换热管的数量为两个、三个或四个。
优选的,所述充电模块外壳与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连接处开设有凹槽,第一换热管的冷凝段和第二换热管的蒸发段嵌设于凹槽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利用热管作为主要的散热元件之一,其利用工作液的相变传热,工作时,蒸发段的工作液被电子元件的加热,吸取潜热蒸发,并流向冷凝段,在冷凝段工作液蒸汽放出潜热,凝结为液体,蒸汽液化所放出的潜热通过冷凝段的管壳传给从充电模块外壳。液化后的工作液通过吸液芯回到蒸发段再吸热蒸发,过程中阻力损失小,传热效率高,帮助电子器件快速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铭鑫热导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铭鑫热导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72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配件优先级的木材切割规划方法
 - 下一篇:一种建筑垃圾处理用回炉加工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