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压进水及多通道溢流工艺结合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6561.7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9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曹壮;何刚;许嘉炯;王经盛;闫东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0 | 分类号: | E03F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压 进水 通道 溢流 工艺 结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稳压进水及多通道溢流工艺结合井,所述结合井包括阀门井,设置在构筑物进水一侧,可实现紧急关闭进水管路,实现超量水体事故排放功能;下层重力流道,设置在构筑物出水侧,其一端与进水管连通,另一端与出水管连通;稳压溢流区,设置在下层重力流道上方,稳压溢流区的两侧设溢流堰,稳压溢流区的第三或第四方向设溢流排水管,下层重力流道的超量水量通过溢流堰收集到稳压溢流区,并通过溢流排水管排出。本发明通过提高各管道和溢流通道的合理布置和流程设计,在较小的占地面积上实现工艺流程集成,能够实现水利与市政给水、排水、合流雨污水截留等多种用途,流程顺畅、维护管理十分便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给水工程中稳压进水及多通道溢流工艺结合井,具备阀门关闭、超压溢流、超量排放的结合井室,或排水工程中截留合流雨污水管线中,具有截留并兼做检修功能的双通道溢流功能井。
背景技术
给水/排水工程的处理构筑物、管道系统中为了保证工艺设施或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或满足管道系统设计额定水量,在进水管道上同时需要设置溢流设施。特别是给水工程中的清水池、调节池等;排水工程中的合流雨水系统中均需要按照设计流量运行,对于超出设定流量部分应溢流排出。通常进水管路与溢流管路分离设计,或溢流管路采用单边通道,以单边溢流堰的方式出水导致井室的占地较大,在现有街区进行截留井改造时征地难度较大,实施非常不便。因此需要有一种创新型的适应占地小、功能高度集合的功能井,兼顾工艺进水、启闭和溢流排水,解决设定流量和超量溢流的工艺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兼顾进水及双通道溢流的稳压进水及多通道溢流工艺结合井,通过高度集成的进、出水、阀门启闭、双边可调堰溢流等多个功能的集中布置,便于集约化运行和管理,并具备按照设定的流量截留溢流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稳压进水及多通道溢流工艺结合井,包括井室,所述井室进水和出水侧分别设置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井包括
阀门井,设置在构筑物进水一侧,可实现紧急关闭进水管路,实现超量水体事故排放功能;
下层重力流道,设置在构筑物出水侧,其一端与进水管连通,另一端与出水管连通;
稳压溢流区,设置在下层重力流道上方,稳压溢流区的两侧设溢流堰,底部设底板,稳压溢流区的第三或第四方向设溢流排水管,下层重力流道的超量水量通过溢流堰收集到稳压溢流区,并通过溢流排水管排出。
进一步地,溢流堰上设可调节堰门,可调节溢流堰的高度。
进一步地,阀门井内设有与进水管连接的进水松套接头及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井室进水和出水侧分别设置多根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多根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与下层重力流道相连。
本发明通过合理的布置进水、出水、阀门井室和双边可调溢流组合方式,能够通过高度集成的进出水、超越管道、溢流等功能,提高工艺功能在空间上的组合效率,减少占地,便于集约化运行和管理。本发明流程顺畅、物料输送线路清晰,主要优点如下:
第一,集成式的叠合设计融合了多种水位进出水的工艺需求,提高了构筑物的土地利用效率;
第二,各流道之间流程顺畅,功能布置紧凑,采用渠道输水、双面溢流节能效果比平面式布置节约40%以上;
第三,叠合型设计各构筑物之间共用结构壁板,降低整体投资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上层平面布置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中层平面布置图。
图3为本发明的沿水流方向剖面布置图。
图中包括:稳压溢流区1、阀门井2、可调节堰门3、进水松套接头5、阀门6、超越或溢流管道7、进水管道8、下层重力流出水管道9、下层重力流道10。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65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