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85881.0 | 申请日: | 2020-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8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哲;蔡寒松;邵伟;刘彬;陈旭;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卓越建筑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04;G01N3/52 |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李彦彦 |
| 地址: | 30151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强度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混凝土强度检测装置进行安装,在安装架上通过连杆转动连接一个重力球,在安装架上安装测量装置;S2:在安装架的的侧面安装多个水平仪;S3:将测量装置测得的安装架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度数据进行记录;S4:松开重力球,使重力球在重力作用下撞击垂直设置的待测混凝土表面,然后反向弹起;S5:分别记录重力球从高处下落开始时刻、球体撞击待测混凝土表面反向回弹时刻及弹起后停止上摆时刻,对照回弹仪相关标准中测强曲线得出构件对应混凝土强度。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回弹仪用弹簧驱动重锤,核心构件压簧、拉簧属易疲劳,影响检测数据真实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强度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回弹仪是用弹簧驱动重锤,重锤以恒定的动能撞击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接触的弹击杆,使局部混凝土发生变形并吸收一部分能量,另一部分能量转化为重锤的反弹动能,当反弹动能全部转化成势能时,重锤反弹达到最大距离,仪器将重锤的最大反弹距离为回弹值。设备长时间高频率使用后,常常存在回弹值过小等一系列检测数据失真现象,此时应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按现行行业标准进行检定及校准,且设备核心构件压簧、拉簧属易疲劳构件,经高频率使用及校准后毫无维修价值只能替换设备,检测竖向构件时,回弹测试面需手动保持垂直检测面,存在人为因素产生的测量误差,影响检测数据真实性,检测过程中,一测区内需多次单独回弹测量,很难保证每次人力加载拉簧速率一致,达到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3.1.3中要求的2.207J。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提出一种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回弹仪用弹簧驱动重锤,核心构件压簧、拉簧属易疲劳,影响检测数据真实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混凝土强度检测装置进行安装,在安装架上通过连杆转动连接一个重力球,在安装架上安装用于对安装架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度的测量装置;
S2:在安装架的的侧面安装多个水平仪,将安装架与待测混凝土表面贴合设置,通过气泡水平仪对安装架的位置进行调整,保证安装架与地面垂直设置;
S3:将测量装置测得的安装架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度数据进行记录;
S4:将连接杆设置于垂直于待测混凝土表面的位置使重力球处于初始位置,松开重力球,使重力球在重力作用下撞击待测混凝土表面,然后反向弹起;
S5:分别记录重力球从高处下落开始时刻t1、球体撞击待测混凝土表面反向回弹时刻t2及弹起后停止上摆时刻t3,通过t1、t2、t3计算能量损失,进而将所得数据与回弹仪相关标准中测强曲线对照得出构件对应混凝土强度;
S6:通过步骤S1中测得的安装架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度对安装架的角度进行修正。
进一步的,步骤S5中利用的通过t1、t2、t3计算出弹击能量损失是指通过计算t3-t2、t2-t1的差值,将重力球弹击前与弹击后的能量进行对比,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到重量球弹击的能量损失。
进一步的,S1所述测量装置包括透明储液盒、量角器,将透明储液盒固定在安装架底部,将量角器与安装架底部垂直设置,将量角器设置在透明储液盒的一侧,通过量角器对透明储液盒内的液体倾斜角度进行测量,进而得出安装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以此判断待测混凝土表面的倾斜角度。
进一步的,在待测混凝土表面上不同的位置分别执行步骤S2至步骤S5,测出不同位置的混凝土强度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卓越建筑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卓越建筑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58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