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狭管效应气象科普演示模型及模拟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5831.2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8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刘馨泽;夏冬;郑丽颖;洪晓媛;文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市气象学会 |
主分类号: | G09B23/00 | 分类号: | G09B23/00;G09B2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伍志健 |
地址: | 519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效应 气象 科普 演示 模型 模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狭管效应气象科普演示模型,包括:底板;送风单元,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受风单元,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朝向所述送风单元,所述受风单元与所述送风单元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建筑模型单元,包括若干组,若干所述建筑模型单元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的一侧或两侧。本发明还公开了狭管效应的模拟方法。本发明的狭管效应气象科普演示模型具有易于操作、演示范围广,同时便于储存和携带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象科普知识仿真模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狭管效应气象科普演示模型及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二十多年,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城镇化持续推进,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人们对气象科普的需求日益增加,从目前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方式看,科普宣传大多以讲授、印刷品为主,真正探究式学习较少。“狭管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气流流经狭窄地区时,由于流动路径变窄,导致流速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有关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或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瞬时风力达到十二级,广告牌和一些院墙很难抵御。此类气象现象大多难以直观展示,部分可展示现象的科普展品体积巨大且构造复杂,适用范围有限,同时操作复杂,限制了科普覆盖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狭管效应气象科普演示模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狭管效应的模拟方法,可通过科普演示逐步展现,模拟狭管效应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狭管效应气象科普演示模型,包括:底板;送风单元,设置在底板上;受风单元,设置在底板上并朝向送风单元,受风单元与送风单元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建筑模型单元,包括若干组,若干建筑模型单元设置于气流通道的一侧或两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狭管效应气象科普演示模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模型易于操作、演示范围广,同时便于储存和携带。在科普展示中,通过对建筑模型单元的构建摆放、调整角度探知风速的变化规律,不仅增强了操作性和趣味性,而且强化思维能力的同时扩展气象视野,提升了气象素养和对气象防灾减灾的认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风速仪,风速仪设置于气流通道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建筑模型单元包括若干相互拼接的积木块,积木块呈矩形体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积木块上嵌有若干磁铁,相邻两个积木块适于通过磁铁之间的吸附相互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积木块采用亚克力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底板表面设有磁性镀层,积木块适于吸附于磁性镀层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建筑模型单元包括两组,两组建筑模型单元分别设置于气流通道的两侧,两组建筑模型单元之间的夹角为0~6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送风单元包括多档位风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受风单元包括广告牌模型。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狭管效应的模拟方法,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狭管效应气象科普演示模型,还包括积木块和风速仪,包括以下步骤:A、将送风单元设置于底板上,开启送风单元产生气流;B、通过磁铁之间的吸附力拼接积木块,组成至少一组建筑模型单元;C、将建筑模型单元沿气流方向设置于底板上;D、将受风单元设置在底板上,送风单元面对气流方向设置;E、利用风速仪测得气流的初始风速以及受风单元处的风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狭管效应的模拟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改变建筑模型单元的形状结构、放置数量或者摆放位置,可以形成不同的演示对比例,从而测得不同环境下的风速数据,同时,风速大小直观地体现在受风单元的状态上,进而反应出环境特征对狭管效应的影响,具有演示方法简单、便于控制变量得出对比例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市气象学会,未经珠海市气象学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58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