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丙三醇逐口稳定释放的加热卷烟烟芯温度曲线获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2834.0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5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王乐;付丽丽;鲁端峰;黄锋;张柯;邓楠;王爽;张明建;张齐;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K13/00 | 分类号: | G01K13/00;G01N33/00;A24F40/46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10 | 代理人: | 黄宇亭;姜振东 |
地址: | 450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丙三醇逐口 稳定 释放 加热 卷烟 温度 曲线 获取 方法 | ||
一种基于丙三醇逐口稳定释放的加热卷烟烟芯温度曲线获取方法,是基于以下工作原理完成:加热卷烟制品加热过程中丙二醇、烟碱同丙三醇协同释放,且丙三醇的释放对烟气稳定性有重要意义,上述所述基础组分的释放受一级化学反应控制,释放速率满足阿伦尼乌斯方程,通过得到逐口对应的烟芯温度,进而获取基于丙三醇稳定释放的加热卷烟制品烟芯的升温曲线。本发明优点在于:一方面,通过特征物质的稳定释放提高添加组分的利用率并调控烟气稳定性,利于改善消费者抽吸过程中感官享受;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基于丙三醇稳定释放的方法依据,为阶梯式加热卷烟热源温度控制曲线奠定基础,为加热卷烟制品烟气释放稳定性及热源升温曲线协调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卷烟制品加热过程中发烟剂丙三醇等组分逐口释放稳定性的烟芯温度调控技术,具体是提供一种加热卷烟加热过程中实现丙三醇逐口稳定所需的温度曲线获取方法,有利于加热卷烟制品中烟碱、丙二醇等关键组分在气溶胶中同丙三醇的协同释放,属于食品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不同于传统卷烟产品,加热卷烟制品中通常添加丙三醇作为发烟剂,通过控制烟具加热程序,对加热卷烟制品进行加热,使得烟草物料中的有效成分在200~400℃之间挥发出来。实验研究表明,水分逐口释放量随着抽吸口数不断减少,抽吸后面几口水分的逐口释放量几乎为0;丙三醇与烟碱、丙二醇的逐口释放随着抽吸口数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原因为在抽吸前几口,烟芯处于升温阶段,化学反应速率伴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导致上述组分在抽吸前几口逐口释放量升高,至中间某抽吸口数时达到释放最大值,而在抽吸后几口,烟芯温度趋于稳定,且烟芯段上述组分剩余含量变少,导致其逐口释放量逐步降低。结合加热卷烟制品在加热过程各组分在气溶胶中的释放规律,得到丙三醇、烟碱与丙二醇的逐口释放主要受化学反应控制,且烟碱与丙二醇同丙三醇为协同释放。
丙三醇的释放稳定性同加热卷烟抽吸过程中烟雾量大小、抽吸过程中口腔润感密切相关;烟碱释放稳定性对抽吸过程中劲头及满足感密切相关。加热卷烟制品在抽吸过程中,基础组分的释放同加热卷烟烟芯的升温曲线密切相关,丙二醇、烟碱均同丙三醇的释放过程具有协同性,因此,对加热卷烟制品而言,促使基础组分稳定释放的烟芯温度曲线的创建、研究及调控技术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丙三醇逐口释放稳定性涉及加热卷烟烟芯段温度曲线的方法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通过获取加热卷烟烟芯段升温曲线,实现加热卷烟气逐口稳定性释放,由此促使烟碱、丙二醇等基础组分逐口释放趋于稳定性,利于提升加热卷烟制品抽吸过程中消费者感官享受。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丙三醇逐口稳定释放的加热卷烟烟芯温度曲线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基于以下科学机理和工作原理完成的:加热卷烟制品气溶胶中丙二醇、烟碱同丙三醇协同释放,且丙三醇在加热卷烟烟气中为主要成分,上述所述基础组分的释放受一级化学反应控制,释放速率满足阿伦尼乌斯方程,即式(1)如下:
式中k表示丙三醇的释放速率常数;T表示烟芯材料的温度,单位K;Ea为丙三醇释放过程活化能,单位kJ/mol;A表示阿伦纽斯方程的指前因子,单位1/s;R表示通用气体常数,单位KJ/(mol*K),下同;
依据式(1),通过测定加热卷烟烟芯段温度T及气溶胶中丙三醇释放速率k,计算得到丙三醇释放的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在确定烟芯段初始丙三醇含量、抽吸口数、初始抽吸温度、逐口释放量后,依照式(2)得到逐口对应的烟芯温度进而获取基于丙三醇稳定释放的加热卷烟制品烟芯的升温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未经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28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