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V2X PC5通信天线无源性能测试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81826.4 | 申请日: | 2020-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6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 发明(设计)人: | 冯家煦;姜国凯;王长园;丁一夫;秦孔建;张旭;张洁;陈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29/10 | 分类号: | G01R29/10;H04B17/12;H04B17/15;H04B17/21;H04B17/29 |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李彦彦 |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v2x pc5 通信 天线 无源 性能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V2X PC5通信天线无源性能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测试车辆放置在暗室中进行实验环境测试;S2、对天线性能测试进行线缆校准和空间衰减校准;S3、对天线性能进行测试,得到测试结果。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针对汽车体积大、重量沉的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整车的V2X PC5通信天线无源性能的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线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V2X PC5通信天线 无源性能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辆与外界的信息交互更加频繁, 作为无线信息交互的必备接口,天线的性能要求直接影响智能网联功能的安 全、可靠。随着卫星导航系统、4G通讯、5G通讯、自动驾驶系统和C-V2X等 一系列智能网联系统的装车应用,越来越多的天线设备及通信装置将安装在 智能网联车辆,并且由于各系统天线工作目的及工作频率不尽相同,天线的 安装位置遍布车身各处,因此为确保车辆的无线信息交互能力,对车载天线 系统的性能进行精确测量就变得十分重要。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深入发展,汽车无线通讯作为车辆智能化、网联化 及自动驾驶的基础性要素,无线通讯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智能网联汽车相 关功能的实现,V2X(Vehicle to Everything)通信技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 中的信息交互关键技术,主要用于实现车间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的通信保障。 V2X PC5天线实现车联网信息交互中V2V通信功能,关系到智能网联车辆的 驾驶安全,因此,对车载V2X PC5通信天线进行无源性能测试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载V2X PC5通信天线无源性能测试方 法,以解决智能网联汽车LTE-V2X天线对驾驶安全、车身金属架构对天线性 能有屏蔽效应整车车体对天线性能测试影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载V2X PC5通信天线无源性能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测试车辆放置在暗室中进行实验环境测试;
S2、对天线性能测试进行线缆校准和空间衰减校准;
S3、对天线性能进行测试,得到测试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的暗室为无电磁波反射的暗室。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线缆校准过程如下:由于转台中心下连接到 暗室外的同轴线缆三无法直接连接到网络分析仪两端测量,需要另外一根同 轴线缆一作为基准,先测量同轴线缆一的衰减,作为归一化过程,再将同轴 线缆三和同轴线缆一连接在一起,再接到对转台下的同轴线缆三进行校准。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的空间衰减校准过程如下:使用标准增益喇 叭天线作为基准天线。将基准天线置于1.5m高的木桌上,使基准天线与测 试天线间距离为1.5m;
将暗室外的垂直线缆、水平极化线缆与转台下的线缆连接为一根总线缆 后,将该总线缆两端连接到网络分析仪两端,分别记录垂直和水平极化两根 线缆的衰减总和,作为归一化过程,然后将转台下的线缆连接到基准天线, 作为发射端,分别将垂直线缆、水平极化线缆连接到测试天线,作为接收端, 记录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下空间衰减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对天线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如下:
步骤1、将车辆置于安装在无电磁波反射的环境中的旋转台上,使车辆 中心与旋转台中心重合,车头方向与转台参考0度作为水平参考起始点;
步骤2、将测试天线探头置于车辆被测天线同一水平面,作为车辆垂直 参考起始点;
步骤S3、将车辆被测天线与车载终端断开,将被测天线与网络分析仪端 口1连接,将测试天线与网络分析仪端口2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18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