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80189.9 | 申请日: | 2020-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6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 发明(设计)人: | 智庆全;武军杰;杨毅;王兴春;邓晓红;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V3/08 | 分类号: | G01V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南长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4 | 代理人: | 郑海 |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东丽区东丽湖***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极化 电磁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布设发射框T1,在发射框内按照工作设计,参照定源回线装置开展框内接收点的测量,将T1作为发射框,开展T2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S2:停止发射框T1的发射工作并回收发射框T1,然后布设发射框T2,采用T2发射框开展T2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并开展T1和T3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S3:停止发射框T2的发射工作并回收,然后布设发射框T3,采用T3发射框开展T3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并开展T4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S4:参照上述过程,进行滚动测量,直至剖面测量完成;S5:将所有接收点在不同发射框工作时的数据作为单点数据,开展联合反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时间域电磁勘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瞬变电磁法是一种时间域电磁勘探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接地或不接地发射源在探测区域建立稳恒磁场,然后瞬间关断场源,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地下介质中将感生出随时间变化的二次场,观测并记录感生的瞬变电磁响应,即可进一步推断地下介质的电性分布。在高极化区工作时,除产生正常瞬变电磁响应外,地下极化介质在场源的激励下也将产生随时间变化的二次场,这种效应称为激电效应,激电效应会叠加到瞬变电磁响应之中,造成瞬变电磁响应曲线的强烈畸变。目前技术中,通常采用单一观测装置进行瞬变电磁测量,然后进行数据反演和解释,由于激电效应本身的复杂性和未知参数多的特点,数据处理解释具有较强的奇异性,导致反演解释多解性强,无法在高极化区开展有效的瞬变电磁探测。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利用不同位置的发射装置在同一接收点进行激发和观测,进而提高有效数据量,削弱高极化区瞬变电磁反演解释的多解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可以增加在高极化区进行瞬变电磁探测的有效数据量,同时确保不会大幅度增加施工难度和工作量,在基本保持瞬变电磁探测现有技术工作量的前提下,提高在高极化区开展瞬变电磁探测工作时的解释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高极化区的瞬变电磁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布设发射框T1,在发射框内按照工作设计,参照定源回线装置开展框内接收点的测量,将T1作为发射框,开展T2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
S2:停止发射框T1的发射工作并回收发射框T1,然后布设发射框T2,采用T2发射框开展T2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并开展T1和T3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
S3:停止发射框T2的发射工作并回收,然后布设发射框T3,采用T3发射框开展T3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并开展T4发射框内接收点的测量;
S4:参照上述过程,进行滚动测量,直至剖面测量完成;
S5:将所有接收点在不同发射框工作时的数据作为单点数据,开展联合反演。
优选的,所述S1具体为:
布设发射框T1,在发射框内按照定源回线装置测量R1、R2、R3、R4共 4个接收点,并在发射框外测量即将布设的T2发射框内的R5、R6、R7、R8 接收点。
优选的,所述S2具体为:
停止发射框T1的发射工作并回收发射框T1,然后布设发射框T2,采用 T2发射框开展T2发射框内R5、R6、R7、R8接收点的测量,并开展T1发射框内R1、R2、R3、R4和T3发射框内R9、R10、R11、R12接收点的测量。
优选的,所述S3具体为:
停止发射框T2的发射工作并回收,然后布设发射框T3,采用T3发射框开展T3发射框内接收点R9、R10、R11、R12的测量,并开展T4发射框内 R13、R14、R15、R16接收点的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01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