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自抗扰飞行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6703.1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4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钊;杨忠;周国兴;廖禄伟;卢凯文;周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5D1/10;B64C27/08;B64C27/32;B64C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徐红梅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变形 四旋翼 飞行器 飞行 控制 方法 | ||
1.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自抗扰飞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的两种变形方式,对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进行结构设计;
S2、根据步骤S1中所设计的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结构,推导动态变形时机体重心位置、惯量矩阵参数的变化;具体为:
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机体重心与机体系坐标原点的偏移量rCoG∈R3表示如下:
其中,mbody表示机体的质量,marm表示机臂的质量,mmot表示旋翼的质量,mrot表示电机的质量,melo表示伸缩舵机的质量,rbody表示机体系坐标原点到机体的矢径,rarm,i表示机体系坐标原点到ith机臂的矢径,rmot,i表示机体系坐标原点到ith旋翼的矢径,rrot,i表示机体系坐标原点到ith电机的矢径,relo,i表示机体系坐标原点到ith伸缩舵机的矢径,ith表示第i个,i=1...4;
对于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机体惯量矩阵IB,各部分惯量矩阵计算式如下:
其中,Ibody表示机体的惯量矩阵,Imot表示旋翼的惯量矩阵,Irot表示电机的惯量矩阵,表示第i个机臂的惯量矩阵,表示第i个机臂上的伸缩舵机的惯量矩阵,lbody、hbody分别为包含旋转舵机在内的机体的长宽和高;larm,i、warm、harm分别为机臂的长、宽、高;rmot、hmot分别为旋翼的半径和高;rrot、hrot分别为电机的半径和高;lelo、welo、helo分别为伸缩舵机的长、宽、高;电机、旋翼、机臂和伸缩舵机在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进行折叠变形时,它们的惯量矩阵也必须进行重新计算,引入旋转矩阵对它们进行重新表示:
其中,Iarm,i表示ith机臂的惯量矩阵,Ielo,i表示ith伸缩舵机的惯量矩阵,Rz(δi)表示旋转矩阵,Rz(δi)T表示旋转矩阵的转置;
其中,旋转矩阵表达如下:
其中,表示cosδi,表示sinδi;
惯量矩阵IB计算式表示为:
S3、根据步骤S1、S2推导出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的动力学模型和控制分配形式;具体为:
根据牛顿-欧拉方程,得到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的平移动力学模型为:
上式中m表示机体总质量,即m=mbody+4marm+4mmot+4mrot+4melo,FE表示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系统受力总和,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ni是第i旋翼的转速,kf0是旋翼的升力系数,GE表示重力,FtE表示旋翼产生的升力,表示风扰力,DE表示空气阻力,ERB表示从机体系旋转到地球固连坐标系的旋转矩阵,Ti表示机体系下第i个旋翼产生的升力,c表示空气阻力系数,Sair表示迎风面积,Vair表示飞行器与空气的相对速度,即表示风速,VE表示飞行器速度;
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的转动动力学模型为:
其中,IB是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的惯量矩阵,ΩB表示机体系下三轴欧拉角速度,表示机体系下三轴欧拉角加速度,MB表示系统所受力矩,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为旋翼升力所产生力矩,为旋翼旋转反扭矩,为系统陀螺效应项,为风扰力矩,为重力矩,Li代表第i个旋翼的升力作用点在机体系下的坐标矢量,JP为陀螺力矩系数,BRE为地球固连坐标系旋转到机体系的旋转矩阵,km为反扭矩系数,为第i个旋翼产生的风扰力;
综合上述平移动力学模型和转动动力学模型,可得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的动力学模型:
其中,表示地球固连坐标系下三轴加速度,和分别代表旋翼产生的力和力矩;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系统输入力,输入力矩,旋翼转速描述为:
或
其中,表示旋翼产生的驱动力,表示旋翼产生的驱动力矩,ni2表示第i个旋翼的转速平方,i=1...4;C为控制效率矩阵,C-1为控制分配矩阵,δi表示第i个机臂绕机体系zB轴旋转的角度,i=1...4,和分别为sin(αi)和cos(αi),li表示第i个机臂长度,i=1...4,kf表示升力系数,km表示旋翼电机的反扭矩系数;
其中,即是控制效率矩阵;
其中,s(·)表示sin(·),c(·)表示cos(·);
S4、根据步骤S3中所建立的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位姿自抗扰飞行控制器;具体为:
将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6个状态即三轴位置和三轴角度,视作6个通道,通过自抗扰控制ADRC将系统各通道之间耦合与变形引起的参数摄动当作内部扰动处理,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ESO估计并补偿系统内外扰动实现各通道状态解耦,并且引入虚拟控制量实现系统控制解耦,从而将系统描述形式从MIMO转换为六个SISO系统的组合;表示如下:
其中:si(·)为不确定项,和分别是系统所受外部扰动和变形产生的扰动;表示x方向上位置、速度、加速度;表示y方向上位置、速度、加速度;表示z方向上位置、速度、加速度;表示滚转角、滚转角速度、滚转角加速度;表示俯仰角、俯仰角速度、俯仰角加速度;表示偏航角、偏航角速度、偏航角加速度;(p,q,r)表示机体三轴角速度;(b1,b2,b3)是大小在附近的可调参数,(b4,b5,b6)是大小分别在附近的可调参数,Ixx、Iyy、Izz分别是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x、y、z轴转动惯量值,(u1,u2,u3,u4,u5,u6)是引入的虚拟控制量;
控制律采用内外环策略,内环为姿态控制,外环为位置控制,引入控制量(U1,U2,U3,U4)分别代表总升力期望值和绕机体系三轴的转动力矩期望值;位置实际值(x,y,z)和位置期望值(xd,yd,zd)作为外环位置ADRC控制律的输入,输出滚转角和俯仰角期望值(φd,θd)以及U1姿态实际值(φ,θ,ψ)和姿态期望值(φd,θd,ψd)作为内环姿态ADRC控制律输入,输出为(U2,U3,U4);最后(U1,U2,U3,U4)经过控制分配得到电机期望转速其中,虚拟控制量(u1,u2,u3,u4,u5,u6)与(U1,φd,θd)和(U2,U3,U4)之间的转换关系式分别为:
式中,sφ表示sinφ,cφ表示cosφ,cθ表示cosθ,tθ表示tanθ,sψ表示sinψ,cψ表示cosψ,表示cosφd;
俯仰角θ的姿态ADRC控制律设计过程为:
1)设计跟踪微分器TD,以给定信号期望俯仰角θd作为参考输入安排过渡过程:
其中,e是实际俯仰角与期望俯仰角的差值,v1是跟踪微分器TD从初值到θd的过渡量,v2是v1导数值,参数(r′,h)分别为快速因子和滤波因子;
2)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ESO,以系统输出俯仰角θ和控制输入u5用于实时观测系统状态和所受扰动:
其中,(z1,z2)跟踪z3估计总扰动s5,(β01,β02,β03)是一组可调参数;
3)设计非线性误差反馈律NLSEF,计算u0并和扰动补偿组合计算出控制量u5:
其中,参数(r′,h,c′)为可调参数,最速跟踪控制综合函数fhan(x1,x2,r′,h)和非线性函数fal(e,α,δ)表达式如下:
其中,δ0,φ和ψ通道控制律设计与θ通道相同;
位置ADRC控制律设计过程中,位置三通道的TD、ESO和NLSEF的设计都与θ通道所设计的相同,唯一不同点在于z通道NLSEF采用的是如下形式:
其中,(k1,k2)为可调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变形四旋翼飞行器自抗扰飞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两种变形方式为:
(a)机臂伸缩,即通过伸缩舵机使机臂进行伸缩变形,以改变机臂长度;
(b)机臂折叠,通过旋转舵机使机臂绕机体系zB轴进行折叠变形,即改变δi,其中,δi表示第i个机臂绕机体系zB轴旋转的角度,i=1...4;其四个机臂单独或组合进行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670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