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源应答器控制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72123.5 | 申请日: | 2020-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5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 发明(设计)人: | 高冬;路建富;袁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马瑞 |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源 应答器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源应答器控制系统,包括:设备集中站以及非设备集中站;设备集中站的第一分散控制系统DCS机柜内布置有地面电子设备LEU监控工作站和第一光电转换组件,LEU监控工作站与第一光电转换组件连接,非设备集中站的第二DCS机柜内布置有LEU和第二光电转换组件,LEU与第二光电转换组件连接,第一光电转换组件与第二光电转换组件通过光缆连接,LEU与有源应答器通过电缆连接。采用光电转换方案延长有源应答器的有效传输距离。可将控制有源应答器的LEU就近设置于既有的非设备集中站内,利用非设备集中站的空间进行安装,可降低设计难度,使产品寿命不受室外环境的影响,保持较高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源应答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轨道交通控制通常通过地面电子单元(Lineside Electronic Unit,LEU)实现信息采集与处理,与有源应答器间通过电缆连接实现信息传输。其中,LEU与有源应答器之间的电缆有效传输距离不超过2.5km。当LEU与有源应答器之间的距离超过2.5km时,通常会将LEU直接安装在距离有源应答器较近的轨旁,以缩短LEU与有源应答器之间的传输距离。
将LEU安装在轨旁,容易受高温、雷雨、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仅对LEU设计要求非常高,还会加速LEU的老化,降低了LEU的可靠性;而且,LEU需维护人员在轨旁进行维护,维护难度较大,导致LEU的可维护性降低;另外,轨旁安装LEU需预留较大防护空间及严格的安装工艺,施工难度大且成本高,如果轨旁LEU安装或维护不当,还可能会造成设备侵限,影响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源应答器控制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源应答器控制系统,包括:设备集中站以及非设备集中站;
所述设备集中站的LEU机柜内布置有地面电子设备LEU监控工作站,所述设备集中站的第一分散控制系统DCS机柜内布置有第一光电转换组件,所述LEU监控工作站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组件连接,所述非设备集中站的第二DCS机柜内布置有LEU和第二光电转换组件,所述LEU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转换组件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通过光缆连接,所述LEU与有源应答器通过电缆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有源应答器控制系统,所述LEU中的c接口通过所述电缆与所述有源应答器中的c接口连接,所述LEU中的s接口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一通信接口通信连接,所述LEU中的M2接口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二通信接口通信连接;
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一通信接口以及第二通信接口分别通过光缆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一通信接口以及第二通信接口连接;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一通信接口与所述设备集中站的计算机联锁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二通信接口与所述LEU监控工作站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有源应答器控制系统,所述第一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二通信接口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第一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一通信接口的数量为所述第一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二通信接口的数量的2倍。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有源应答器控制系统,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二通信接口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一通信接口的数量为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二通信接口的数量的2倍;
所述LEU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中的第二通信接口的数量相等,且每个LEU与多个所述有源应答器通过电缆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有源应答器控制系统,所述第二光电转换组件内还包含有c接口端子,所述LEU中的c接口以及所述有源应答器中的c接口均通过所述电缆连接至所述c接口端子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21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