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取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70561.8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03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大伟;张一;叶萍;杨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A61F2/91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郭红岩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取栓装置,包括推拉导丝、引导鞘管以及呈网筒状的形状记忆合金主体支架,主体支架与推拉导丝连接,主体支架具有折叠收纳于引导鞘管的折叠状态以及脱离出引导鞘管的展开状态,主体支架包括连续设置的多个网格单元,至少部分网格单元设置有翘曲构件,翘曲构件包括两根丝,两根丝的各自一端分别连接网格单元的网格线,两根丝的各自另一端彼此连接以构成翘曲构件的自由端,且于展开状态时自由端远离网格线向外翘起。翘曲构件增加了主体支架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将网格单元分隔成孔径更小、形状不同的两个网孔,还能切断血栓与血管壁之间的连接,回撤时可将血栓更好地包裹在主体支架中,提高了其适用性、取栓成功率和取栓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急性脑血栓主要由脑血管血栓形成所致,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脑血栓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根据北京市一项统计学资料显示,北京市近年来急性脑出血事件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急性脑血栓事件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即发生急性脑出血占脑卒中的比例由42%降至16%,而发生急性脑血栓的比例由55.8%上升至81.6%,由此可见脑血栓已成为脑部第一大疾病。
血管的再通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目前治疗颅内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但是药物溶栓往往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溶栓时间窗口短、药物溶栓的血管再通时间长、只适合于体积较小的血栓以及部分患者不适合药物溶栓治疗等。因此,机械取栓成了近些年研究的热点。
目前机械取栓常采用介入医疗器械来完成,参看图1至图2,临床医生使用DSA(数字减影血管500造影)对患者进行血管500造影,确定血管500内目标血栓400的位置。采用常规的血管穿刺介入技术,将微导管300远端输送到血管500中并超过目标血栓400一定距离,即如图1所示位置,之后向微导管300内推入适量造影剂,进行血栓远端的血管造影,然后将取栓装置200送入微导管300内并推送至其远端,当取栓装置200的远端到达微导管300最远端时,即如图2所示位置时,保持取栓装置200相对于人体不动并向近端回撤微导管300,随着微导管300的回撤,取栓装置200将在目标血栓400位置展开,并切入目标血栓400内来挂住血栓整体,然后回撤取栓装置200和微导管300,从而实现取栓。但是目前常用的机械取栓装置容易取栓不完全,经常需要多次取栓,而且碎栓块容易逃逸而残留于血管中。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取栓装置,以解决取栓不完全、需要多次取栓、而且碎栓块容易逃逸而残留于血管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取栓装置,包括推拉导丝、引导鞘管、以及呈网筒状的形状记忆合金主体支架,所述主体支架与所述推拉导丝连接,所述主体支架具有折叠收纳于所述引导鞘管的折叠状态、以及脱离出所述引导鞘管的展开状态,所述主体支架包括连续设置的多个网格单元,至少部分所述网格单元设置有翘曲构件,所述翘曲构件包括两根丝,所述两根丝的各自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网格单元的网格线,所述两根丝的各自另一端彼此连接以构成所述翘曲构件的自由端,且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自由端远离所述网格线向外翘起。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个网格单元沿所述主体支架的延伸方向成排设置,至少部分排的所述网格单元设置有Y型构件,所述Y型构件包括连接点、两个固定杆和一个自由杆,所述两个固定杆和一个自由杆自所述连接点向三个不同方向延伸,所述两个固定杆各自远离所述连接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网格线连接,每排的多个所述Y型构件向内弯曲且其自由杆连接在一起形成束口。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翘曲构件与所述Y型构件沿所述主体支架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且所述翘曲构件沿所述主体支架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排。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杆的近端与所述网格线连接,每排所述Y型构件的所述自由杆的远端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述束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05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1,1-二氟乙烯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线性断裂提取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