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甲胺恶臭气体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69260.3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8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于品华;李海涛;汪东;孔凡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B01D53/18;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源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0 | 代理人: | 马晓辉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甲胺 恶臭 气体 处理 方法 | ||
一种三甲胺恶臭气体处理方法,对含有三甲胺及其他恶臭组分的多组分恶臭气体采用酸洗+水洗+吸收氧化+吸附的联合处理方法,将气体中的恶臭组分脱除至排放标准以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将含三甲胺废气再风机作用下冷却后送入酸洗塔,大部分的三甲胺和水溶性溶质被脱除,出酸洗塔气体进入含有植物提取液的水洗塔,除去残留的酸和进一步脱除水溶性恶臭组分,出水洗塔的气体进入高效吸收氧化碳,在芬顿试剂作用下,恶臭组分被氧化成CO2和H2O,出吸收氧化塔的尾气经吸附剂吸附后由风机送入烟囱排放。本发明与现有一种或两种处理方法相比,具有气源适应性广、浓度适应性强、恶臭组分去除效果好等优点,特别适合含三甲胺的多组分恶臭气体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用于含有三甲胺及其他恶臭组分性质的生产废气的末端治理,涉及一种三甲胺恶臭气体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四甲基氢氧化铵、派瑞林的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以三甲胺为主恶臭成分的恶臭气体。三甲胺是一种难以处理的恶臭气体组分,沸点2.87℃,极易挥发,溶于水、乙醇等,易燃、有毒。因三甲胺沸点较低,使用过程中挥发量大,嗅觉阈值低,恶臭严重,给车间人员和周围居民群众带来极大困扰。在所产生的含三甲胺废气中,还含有甲醇、氯化苄、氯乙烷等其他组分,多组分的含三甲胺废气给恶臭气体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常规恶臭气体处理方法有催化氧化、蓄热氧化、吸收氧化、吸附、生物处理法、等离子体氧化法等技术。CN210699528U公布的是采用芬顿试剂处理酚醛恶臭气体,然而对于三甲胺却未报道。CN108479337A公布的是采用气液吸收氧化法处理恶臭气体,采用的是光等离子体氧化技术,然而该技术对于高浓度三甲胺气体并不适用。CN107890758A公布的是一种外循环式电化学污水处理厂除臭系统,采用电化学法将恶臭组分氧化成CO2和H2O,然而该方法设备和工艺复杂、操作费用高,对于高浓度三甲胺气体并不适用。CN206045771U、CN102441326B公布的是采用催化氧化和热力燃烧的方法进行恶臭气体末端治理,然而对于气体中含有Cl的恶臭气体,Cl是催化剂的毒物,热力燃烧时也会造成设备腐蚀。对于生物法除臭方法而言,由于菌种原因,对原料气耐受性和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难以实现。
对于含有三甲胺的气体处理,也有较多的专门研究。吸附法、等离子体法、光催化氧化法、冷凝法、吸收法等技术相继被应用。采用活性炭吸附时,当恶臭组分浓度较高时,产生大量饱和废活性炭,造成二次污染;等离子体氧化、光氧化处理效率较低,而且还存在O3和NOx污染;催化燃烧法对于含氯体系不适用,热力焚烧法虽然去除效率高,但投资成本大,需要考虑NOx的处理,运行费用高;吸收法虽然可以处理高浓度三甲胺气体,但吸收效果有限,尾气仍需进一步处理。
发明内容
1.针对含三甲胺多组分恶臭气体的特点,为了克服传统一种或两种治理方法不能使尾气处理达标排放的难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三甲胺恶臭气体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四甲基氢氧化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三甲胺、甲醇、氯乙烷、氯化苄的恶臭气体经由风机抽吸作用下收集;第二步:将所述恶臭气体与冷却介质换热;第三步:冷却后的气体首先进入酸洗塔在酸洗塔内与自上而下喷淋的酸液吸收、捕捉;第四步:自酸洗塔顶出来的酸洗后的气体进入水洗塔内,采用含有植物提取液的水溶液进一步吸收部分可溶气体成分及夹带的酸;第五步:自水洗塔顶出来的废气进入吸收氧化塔,残留的大部分非水溶性组分及三甲胺被吸收氧化为CO2和H2O;第六步:出吸收氧化塔的尾气经吸附塔彻底脱除尾气中的恶臭组分后,在风机作用下排向烟囱。
在第二步中,所述冷却介质为冰机,将废气采用冰机冷却至0℃~5℃。
所述酸洗塔采用的是无机酸水溶液,无机酸是盐酸、硫酸、硝酸、磷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浓度为0.1 mol/L ~0.5 mol/L。
所述含有植物提取液的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5%-10%。
所述植物提取液是由然可降解的氨基酸、精油、维生素、矿物质提取物混合配制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92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