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耗材防伪的打印方法和打印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64614.5 | 申请日: | 2020-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88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12 | 分类号: | G06F3/12;G06Q30/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雁翔;林燕玲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耗材 防伪 打印 方法 系统 | ||
一种耗材防伪的打印方法和系统,包括如下:1)打印机获取防伪标签的防伪码,生成申请码并加密后发送至云端,验证通过后得到耗材的长度信息,验证失败时,结束打印;2)云端根据长度信息生成加密的里程激活码,发送至打印机;3)打印机对里程激活码进行解密并验证正伪,正确后提取出长度信息,并与授权里程相加;4)启动打印,若授权里程大于零时,则执行打印任务,否则进入步骤5);5)提醒无法打印。本发明能引导用户使用正版耗材,尽量降低用户的困扰,对里程激活码加密,打印数据无需加密,降低解码时的运算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耗材防伪的打印方法和打印系统。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事务上,需要大量使用打印设备,打印耗材也成为一种经常需要更换的消耗品。一般的打印机厂家会提供与打印器材相匹配的打印耗材供使用者配合使用。但是随着打印耗材的市场越来越大,许多不法生产者仿造打印耗材,对原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消费者不容易分辨真假,这些伪造的打印耗材极容易对打印设备带来损害,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市场上出现了能够对打印耗材进行防伪识别的方法,例如,喷墨打印机多通过RFID、加密芯片等和打印机通讯实现正版耗材验证,然而,RFID、加密芯片等会增加硬件和耗材的成本,且容易被第三方破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耗材防伪的打印方法和打印系统,能实现快速、方便的防伪耗材识别,且不容易被仿造者破解。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耗材防伪的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打印耗材上贴防伪标签;打印机内预设授权里程,打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打印机获取防伪标签的防伪码,生成申请码并加密后直接或间接发送至云端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得到耗材的长度信息,验证失败时,结束打印;
2)云端根据预设的里程信息生成加密的里程激活码,直接或间接发送至打印机,打印耗材对应的长度信息更新为减去授权里程后的长度信息;
3)打印机对里程激活码进行解密并验证正伪,确定正确后提取出里程信息,并与授权里程相加;
4)启动打印,若授权里程大于零时,则执行打印任务,否则进入步骤5);
5)判断云端存储的长度信息是否大于零,若是则回到2);若否则提醒无法打印。
优选的,所述防伪标签为条形码、RFID标签、NFC标签或者IC芯片,其贴设于所述打印耗材本体或包装上。
优选的,所述防伪码为采用预定的编码算法对打印耗材的身份标识信息进行编码得到。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打印机生成一串随机值并与防伪码混合得到申请码,打印机将申请码通过预设公钥加密后直接或间接的发送至云端;所述云端根据预设的私钥解密得到申请码,进行解码后得到所述耗材的身份标识信息,根据该身份标识信息验证打印耗材的真伪。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云端将解密的申请码混合预设的里程信息,并通过私钥加密得到加密的里程激活码;所述步骤3)中,打印机通过公钥解密得到里程激活码,验证里程激活码的排序规则和随机值确定该里程激活码的正伪,确定正确后提取出里程信息。
优选的,预设每个申请码使用次数初始值为零,所述步骤1)中,在云端验证时,解密得到申请码,先判断申请码使用次数是否大于预设值,若是则验证失败,结束打印,若否则继续验证;步骤2)中,所述云端将里程激活码发送至打印机时,将该申请码使用次数加1。
优选的,步骤1)中,打印机直接读取所述防伪标签得到防伪码,或者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打印耗材上的防伪标签得到防伪码,将防伪码发送至所述打印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46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