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方法、装置和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64174.3 | 申请日: | 2020-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66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 发明(设计)人: | 李梦书;李国勇;黄可东;郑杲;许明周;何正熙;青先国;刘艳阳;臧峰刚;陈帅君;王春蕾;何佳佶;陈美远;刘依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G21C17/10 | 分类号: | G21C17/1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李朝虎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核电站 控制棒 运动 特性 测量方法 装置 介质 | ||
1.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激励电源向棒位探测器供电;
步骤二,从棒位探测器采集测量信号,包括采集棒位探测器中线圈的感应电压信号;
步骤三,分离测量信号中的固定频率信号与低频扰动信号,结合固定频率信号与低频扰动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棒位探测器的位置信息,得到控制棒束的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固定频率且幅值可调的交流电源向棒位探测器供电,向棒位探测器的原边线圈提供固定频率幅值可调的交流激励电流,原边线圈在棒位探测器内部形成电磁场,辅助线圈基于电磁场变化向激励电源提供磁场状况反馈,依据磁场状况反馈调节交流激励电流的幅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棒位探测器的测量线圈中采集测量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测量线圈,将多个测量线圈分类且分组,并将相邻两组同类测量线圈反向串联连接,采集并输出测量到的测量线圈的感应电压信号,然后整形感应电压信号为高低电平信号,对高低电平信号通过GRAY码编码的形式,解码得到棒位探测器的位置信息,得到控制棒束的位置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31个规则布置在棒位探测器的测量线圈,将31个测量线圈划分为A、B、C、D和E五类,且A、B、C、D和E类测量线圈中分别有十六个、八个、四个、两个和一个测量线圈,生成五类测量线圈的同时生成五组测量线圈,将相邻两组同类测量线圈反向串联连接,采集并输出测量到的测量线圈的感应电压信号,然后整形感应电压信号为高低电平信号,对高低电平信号通过GRAY码编码的形式,解码得到棒位探测器的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测量线圈在棒位探测器的布置顺序编号测量线圈为S1-S31,其中,E类中包括编号S16的测量线圈共计一个测量线圈,D类中包括编号S8、S24的测量线圈共计两个测量线圈,C类中包括编号S4、S12、S20、S28的测量线圈共计四个测量线圈,B类中包括编号S2、S6、S10、S14、S18、S22、S26、S30的测量线圈共计八个测量线圈,A类中包括余下的十六个测量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五类测量线圈按类别字母顺序从上到下排列,形成共计五组,将相邻两组同类测量线圈反向串联连接,采集并输出测量到的测量线圈的感应电压信号,然后整形感应电压信号为高低电平信号,对高低电平信号通过GRAY码编码的形式,解码得到棒位探测器的位置信息。
8.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接入核电站的棒位探测器,所述装置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和激励电源,所述装置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7任意一条所述的基于核电站控制棒运动特性的棒位测量方法;
所述激励电源接入220V交流电源,所述激励电源用于向棒位探测器的原边线圈提供激励电流,所述激励电源还用于接收棒位探测器的辅助线圈的磁场反馈信号,所述激励电源基于磁场反馈信号调节激励电流稳定原边线圈产生的磁场;
所述数据采集与处理用于从棒位探测器采集测量信号并进行处理得到棒位探测器的位置信号。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所述方法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417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