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路配电模块及配电柜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63479.2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0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罗国洲;廖勇;钟剑;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海德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9/24 | 分类号: | H01R9/24;G01R19/00;G01K1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薛福玲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电 模块 配电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路配电模块及配电柜,其中,主路配电模块包括外壳、安装于外壳内的载流铜排、电流互感器、信号转接电路板以及安装于外壳上的监控模块,其中,电流互感器对应载流铜排设置,以采集载流铜排的电流信号;信号转接电路板分别与载流铜排、电流互感器、监控模块相连接。本发明公开的主路配电模块使用方便,可提高配电柜的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电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路配电模块及配电柜。
背景技术
现有配电柜的主路配电监控主要采用分布式方案:电流互感器安装在主路铜排上并通过螺钉固定,位于机柜顶部;监控模块位于机柜底部;电流互感器采集主路铜排的电流信号并通过信号线将电流信号引入至位于机柜底部的监控模块,实现电流检测;另外,电压采集信号线与电流采集信号线走线相同,直接连接于主路铜排和监控模块之间,实现电压检测。
然而,上述分布式主路配电监控方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在配电柜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工安装电流互感器和监控模块,然后进行信号线的排布整理,因此非常费时,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配电柜的大规模生产。
2、由于人工安装的水平容易受工人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等因素影响而参差不齐,因此容易经常出现一些线缆接错、螺钉没有拧紧等低级失误,从而会增加后继检测整改的工作量,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路配电模块及配电柜,旨在解决现有分布式主路配电监控方案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而导致配电柜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主路配电模块,包括外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载流铜排、电流互感器、信号转接电路板以及安装于所述外壳上的监控模块,其中,所述电流互感器对应所述载流铜排设置,以采集所述载流铜排的电流信号;所述信号转接电路板分别与所述载流铜排、所述电流互感器、所述监控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转接电路板包括第一信号转接板、第二信号转接板和第三信号转接板,所述外壳内具有与所述第三信号转接板相适配的第一安装位,其中,所述第一信号转接板通过所述第二信号转接板与所述第三信号转接板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三转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位上;所述载流铜排与所述第一信号转接板相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与所述第一信号转接板或所述第二信号转接板相连接,所述监控模块与所述第三信号转接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信号转接板上固定有导电弹簧,其中,所述导电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转接板相固定并与所述第一信号转接板形成电连接,所述导电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载流铜排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载流铜排上设有对应所述导电弹簧设置的限位柱,其中,所述限位柱置于所述导电弹簧的一端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一信号转接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载流铜排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信号转接电路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具有与所述监控模块相适配的第二安装位,所述监控模块插装于所述第二安装位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具有与所述电流互感器相适配的安装槽位,所述电流互感器插装于所述安装槽位上。
进一步地,所述载流铜排的一端设有电流输入接口,另一端设有电流输出接口,且所述电流输入接口、所述电流输出接口从所述外壳内漏出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监控模块上设有通信接口,和/或扩展接口,和/或状态指示灯,和/或拨码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海德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海德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34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面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软件安装方法、服务器、终端设备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