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燃料燃气轮机引气吹扫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61265.1 | 申请日: | 2020-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06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 发明(设计)人: | 曹天泽;武萍;齐秀龙;张国强;李雅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3R3/36 | 分类号: | F23R3/3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7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燃气轮机 引气吹扫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燃料燃气轮机引气吹扫方法,包括双燃料喷嘴、燃油吹扫管路和燃气吹扫管路,燃油吹扫管路上依次安装节流组件、第一级燃油吹扫路切断阀,第一级燃油吹扫路切断阀的出口连接燃油第一分支管路和燃油第二分支管路,燃油第一分支管路依次安装第二级燃油吹扫路切断阀、第一止回阀,第一止回阀后方连接双燃料喷嘴,燃气吹扫管路上安装第一级燃气吹扫路切断阀,第一级燃气吹扫路切断阀的出口连接燃气第一分支管路和燃气第二分支管路,燃气第一分支管路上依次安装第二级燃气吹扫路切断阀和第二止回阀,第二止回阀后方连接双燃料喷嘴。本发明可以在线切换、满足不同吹扫气源要求、并能持续稳定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燃气轮机吹扫方法,具体地说是双燃料燃气轮机吹扫方法。
背景技术
在开采原油的过程中,常伴有大量的石油伴生气产出,这种伴生气具有易燃易爆不易储存和输运的特点,出于安全考虑自开采之初就会被直接燃用处理,造成了严重能源浪费。双燃料燃气轮机就是一种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动力设备,不仅能够为原油开发提供动力,而且可以采用石油伴生气为气态燃料进行工作,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原液态燃料与石油伴生气之间的无扰动在线切换,提高了燃气轮机对燃料的适应性,有效利用了石油伴生气,解决了原油开发过程中不同状态下的多种燃料需求。
引气吹扫系统是双燃料燃气轮机的重要的附属系统之一,为满足双燃料喷嘴各燃料通道的吹扫要求,同时保证双燃料喷嘴稳定、可靠、高效的使用,间接保证双燃料燃气轮机的稳定运行。引气吹扫系统需满足在使用不同吹扫气源时系统内设备的稳定运行,也要满足双燃料燃气轮机进行不同燃料在线切换时,两路吹扫气路的在线切换,还要满足系统运行及切换时对其提出的快速开关、排空等要求,上述直接关系到双燃料喷嘴的性能参数、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间接关系燃气轮机的安全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在线切换、满足不同吹扫气源要求、并能持续稳定运行的一种双燃料燃气轮机引气吹扫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一种双燃料燃气轮机引气吹扫方法,其特征是:
当燃气轮机燃用燃气燃料时,第一级燃油吹扫路切断阀和第二级燃油吹扫路切断阀开启,燃油吹扫路排空阀关闭,第一级燃气吹扫路切断阀和第二级燃气吹扫路切断阀关闭,燃气吹扫路排空阀开启,来自燃料系统的气态燃料进入双燃料喷嘴的燃油通道进行喷嘴冷却保护;
当燃气轮机燃用燃油燃料时,第一级燃油吹扫路切断阀和第二级燃油吹扫路切断阀关闭,燃油吹扫路排空阀开启,第一级燃气吹扫路切断阀和第二级燃气吹扫路切断阀开启,燃气吹扫路排空阀关闭,来自高压压气机出口后引气进入双燃料喷嘴的燃气通道进行喷嘴冷却保护;
当燃气轮机进行两种燃料的在线切换时,切换前关闭第一级燃油吹扫路切断阀、第二级燃油吹扫路切断阀、第一级燃气吹扫路切断阀和第二级燃气吹扫路切断阀,打开燃油吹扫路排空阀和燃气吹扫路排空阀,在切换完成后,根据当前燃用燃料的类型,按照上述燃气轮机燃用燃气燃料或燃油燃料所述的方法,控制各阀门的状态。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可满足双燃料喷嘴各燃料通道对于吹扫气的要求,提高双燃料喷嘴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本发明可保证使用两种吹扫气源(气态燃料和高压压气机出口引气)稳定运行;气态燃料由机组燃料系统提供,利用机组已有系统减少了设备投入,并且稳定的气源供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高压压气机出口引气是从机组上引出高压气体,利用机组自身产生气体,增强机组自给率;利用气态燃料吹扫燃油通道,由于气态燃料本身的压力较高,通过引气吹扫系统中的节流组件系统调节压力及流量,满足机组不同工况运行时对吹扫气的压力及流量变化要求;利用高压压气机出口引气吹扫燃气通道,由于高压引气具有压力与机组工况匹配性好的特点,不需对其进行调压处理,可以直接通过引气系统供给燃气通道使用;本发明设置了两路排空管路并且在系统出口设置止回阀限制流体流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12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