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电气防火灾用电路保护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60551.6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2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永超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H02G3/03;H01B7/00 |
代理公司: | 广东有知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陈长益 |
地址: | 31760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电气 火灾 用电 保护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电气防火灾用电路保护系统,包括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所述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中分别设有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所述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分别由多个导线合并并且每个第一导线组中的导线均有一个第二导线组中的导线焊接合并构成,所述第一配管中开设有环形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靠近第一导线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膜板,多个所述膜板以第一配管的圆心为极点环形阵列分别,所述容纳腔中装满离子液体。优点在于:通过在导线中设置多组交错的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并且两者分别采用受热扭转的记忆金属和普通的铜丝材料,实现过负荷自断开的效果,避免电气火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气防火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电气防火灾用电路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能相应地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与利用。电能的应用既造福了人类社会,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电击和电气火灾事故的危险,其中,电气火灾的发生原因包括短路起火、接地故障起火、过负荷火灾等等。
现有技术中的电路采用导线和导线外侧的配管实现电流运输,而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配管外表面容易粘连灰尘,在当导线过负荷时,导线的温度引起导线的绝缘发生燃烧,并引燃烧附近的可燃物或导线上积落的粉尘、纤维等,从而造成火灾,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一种智能电气防火灾用电路保护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导线和电路长时间使用后,导线的绝缘外壳容易老化,并引燃周围的可燃物造成火灾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智能电气防火灾用电路保护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电气防火灾用电路保护系统,包括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所述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中分别设有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所述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分别由多个导线合并并且每个第一导线组中的导线均有一个第二导线组中的导线焊接合并构成,所述第一配管中开设有环形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靠近第一导线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膜板,多个所述膜板以第一配管的圆心为极点环形阵列分别,所述容纳腔中装满离子液体;
所述第一导线组中设有多组气流散热结构,每组气流散热结构包括与对应第一导线组中顶端的导线固定连接的压板,所述压板靠近第一配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的压杆,所述压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第一配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套筒并且活塞密封滑动连接在套筒的内壁,所述套筒远离压杆的一端开设有出气口。
在上述智能电气防火灾用电路保护系统中,所述第一导线组中的导线采用记忆金属材料,所述第二导线组中的导线采用铜材料。
在上述智能电气防火灾用电路保护系统中,多个所述膜板中任意两个相邻的膜板之间的距离小于两倍的热渗透距离,所述气流散热结构的数量为两个。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中,通过在导线中设置多组交错的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并且两者分别采用受热扭转的记忆金属和普通的铜丝材料,使得当发生电流过载时,记忆金属材料的导线受热扭转,会与铜丝材料的导线产生一定错位,这样的好处在于,使得第一导线组连接的压板转动;
2、压板转动时将带动对应压杆转动,从而使得活塞在套筒内转动,而活塞在套筒内密封滑动连接,因此活塞的移动会使得套筒内的空气从出气口输出,因此实现了对配管内部加速气流流动的效果,这样则加快了配管内表面温度的散热效果;
3、同时,第一配管内设有容纳腔,并且环形设置多个膜板,相邻的两个膜板距离小于两倍的热渗透温度,这样的好处在于,当导线温度激增时,在膜板两端形成较大的温差,因此在热声效应的原理下,持续补充温度的套管内部将产生对另一端的声压,一方面可以起到制造较大声响引起外界注意的作用,另一方面声压通过液体传播至第一配管的外侧,形成小幅度且密集的振动,则有效的清除了配管表面的灰尘、粉尘等可燃物,避免由于温度传递而导致可燃物达到燃点,引起火灾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永超,未经刘永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05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