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化多循环冷却系统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9284.0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4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束峰涛;田芳宁;孙国强;苏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合肥昊晟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3 | 代理人: | 王瑞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化 循环 冷却系统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化多循环冷却系统及使用方法,包括测控模块、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外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风冷热交换模块、液冷热交换模块、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经风冷热交换模块与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连接,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经液冷热交换模块与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连接,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与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连接,外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和液冷热交换模块连接;本发明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环境、热耗的变化进行组合配装,适应性、可靠性高,解决了电子装备在各种特殊环境的应用问题,提升了电子装备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热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化多循环冷却系统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为保障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一般都需要针对电子设备的功率器件,配备相应的冷却系统。随着电子设备性能的日益增长,功率器件热耗也随之增大,冷却系统也经历风冷、冷却、蒸发冷等多个阶段和模式。
目前大部分冷却系统一般由单个循环组成,通过风机采用风冷的方式将热耗散到大气中。风冷的散热效果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起伏较大,不利于电子设备工作在一个稳定的温度环境中,风冷散热工作效率较低,设备噪声大,只能适用于功率密度较小的场合。
部分冷却系统具有由内、外两个循环,这类系统的外循环一般为开式。内循环用于将功率器件的热耗通过内循冷却液传输到换热器处,通过换热器将热耗交换到外循环冷介质,再通过外循环将热耗释放到大气、水等热沉中,完成功率器件的散热。双循环的冷却系统二次冷却方式为一般水冷,散热效果好,但易受到水源的制约,在没有外部水源的场合无法实施。
目前使用的冷却系统关键器件,如:风机、热交换器等,都采用单一的模式,一旦出现故障,将直接导致整个冷却系统降额甚至停机,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多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测控模块、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外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风冷热交换模块、液冷热交换模块、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所述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通过第一通道经所述风冷热交换模块与所述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连接,所述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通过第二通道经所述液冷热交换模块与所述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连接,所述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通过第三通道直接与所述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连接,所述外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和所述液冷热交换模块连接;所述测控模块与所述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所述外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所述风冷热交换模块、所述液冷热交换模块、所述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均连接,以监控各模块的工作状态。
较佳的,所述内循环冷却液驱动模块包括水箱,所述水箱上部设置有补液口,所述补液口通过第一内循环管道和外部补液系统连接,所述水箱下部设置有排液口,通过所述排液口将所述箱体内的液体排出,所述水箱通过第二内循环管道与所述内循环冷却液分配模块连通,所述水箱通过第三内循环管道与所述风冷热交换模块、所述液冷热交换模块连通,所述第三内循环管道设置分别设置有两个出口端以分别与所述风冷热交换模块、所述液冷热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三内循环管道上还设置有回液管和所述水箱连接;
所述第一内循环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截止阀和第二泵,所述第二内循环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内循环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第一泵,所述第三内循环管道上的两个所述出口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所述回液管上设置有第三截止阀。
较佳的,所述风冷热交换模块包括第一分配器、第一合成器和风机管道,所述第一分配器和所述第一合成器通过所述风机管道连接;所述风机管道均包括第五截止阀、风机组件、第六截止阀,所述第五截止阀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一分配器之间,所述第六截止阀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一合成器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92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