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检电路、方法及残余电流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9189.0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5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宁宁;俞贤桥;王京;黄猛;党培育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10 | 分类号: | G01R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廉振保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检 电路 方法 残余 电流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检电路、方法及残余电流检测装置。其中,该自检电路包括:第一端子,用于输入检测电压;第二端子,连接参考地;第三端子,用于输入第一控制信号,以使自检电路进入第一导通状态,以检测残余电流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是否异常;第四端子,在维持第三端子输入第一控制信号的基础上,第四端子输入第二控制信号,以使自检电路进入第二导通状态,以检测残余电流检测装置的检测比例是否异常;其中,检测比例为残余电流检测值与被检测器件的实际残余电流值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本发明,在残余电流检测装置正式使用之前,先进行自检,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避免因残余电流检测装置无法准确精测残余电流,而影响变流器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检电路、方法及残余电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符合电气安全设计要求的光伏发电智能变流器中,必须具备残余电流检测装置。无论是板载且需要外部穿线型的残余电流检测装置,还是自带导线型板载残余电流检测装置,其自身并没有自检电路,需要增加外部电路实现自检。如外部配套电路中没有设置自检电路,在智能变流器上电工作时并不确定该残余电流检测装置的导通情况、检测精度、检测比例是否正常。当残余电流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或者检测比例异常时,导致检测结果不能反映变流器的实际残余电流情况,致使智能变流器上电运行时,出现残余电流实际偏小,却反复误保护,或者出现残余电流超标而变流器没有报出故障的情况。不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会影响变流器正常运行,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易出安全事故。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残余电流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或者检测比例异常,导致检测结果不能反映变流器的实际残余电流情况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检电路、方法及残余电流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残余电流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或者检测比例异常,导致检测结果不能反映变流器的实际残余电流情况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检电路,该自检电路应用于残余电流检测装置中,该自检电路包括:
第一端子,用于输入检测电压;
第二端子,连接参考地;
第三端子,用于输入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自检电路进入第一导通状态,以检测残余电流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是否异常;
第四端子,在维持第三端子输入第一控制信号的基础上,第四端子输入第二控制信号,以使所述自检电路进入第二导通状态,以检测残余电流检测装置的检测比例是否异常;其中,所述检测比例为残余电流检测值与被检测器件的实际残余电流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自检电路包括:
第一检测支路,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使所述自检电路进入第一导通状态;
第二检测支路,与所述第一检测支路并联,所述第二检测支路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支路导通后,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使所述自检电路进入第二导通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检测支路以及所述第二检测支路中至少包括一个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检测支路或所述第二检测支路中的至少一个电阻为可变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自检电路还包括:
第一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一检测支路和所述第二检测支路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进而控制第一检测支路导通;
第二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二检测支路上,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导通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进而控制所述第二检测支路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自检电路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91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硬密封安全阀检测设备
- 下一篇: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