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58305.7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1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夏明升;龚明杰;李鹏程;程涛;孙玉童;阮慧林;李中玉;马永春;汪向;阳王猛;周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06;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2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娄岳 |
地址: | 23004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修复 及其 制备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使用方法,由如下质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过氧化钙2~20份,硫酸亚铁1~10份、葡萄糖酸钠2~16份、硅藻土1~8份,甲壳素1~8份、四氧化三铁为3~12份、复合硅酸盐水泥25~50份,生石灰12~25份。本发明所用材料均为环境友好型,且无需复杂的二次加工,获得途径便捷,使用操作简单,见效速度快,能够生成具有较强生化黏聚力的柔性固化体,即使在雨季较大流量的情况下,也不易被冲散和上翻,避免了对水体的二次污染,且生成的柔性固化体使得底泥固化而不过度硬化,有利于后期水生植物系统的构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底泥治理在黑臭水体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臭水体的底泥不断从水体中接纳污染物,成为污染物的积蓄库,从而造成严重污染。当水体底泥受到扰动,如水动力状况突变、船只航行作业、风力扰动等,其中的污染物会重新释放到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如果河湖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由其导致的内源性污染会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即使外源污染物排入量得到有效消减,黑臭水体环境治理也将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底泥治理在黑臭水体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底泥治理可分为清淤疏浚和原位修复,其中清淤疏浚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机械设备和人力物力,且清淤上岸的底泥需要较大的处理场地进行消纳,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制约。
底泥的原位修复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生物法,通过向水体或底泥中投加微生物制剂,促进底泥有机物的降解;二是化学法,向底泥中投加絮凝药剂等降低底泥中的污染向水体的释放,或向底泥中投加硬化剂及辅助剂,如石灰、火山灰、水泥、改性二氧化钛等,用以降低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溶解度、迁移性或毒性。目前也有一些技术将生物法和化学法进行一定的组合复配投入应用。
但现有技术底泥的底泥修复成分常需要经过复杂的加工配制,不便于使用;对严重黑臭的底泥污染物分解、沉降、削减不足,容易再次形成黑臭并向水体释放氮、磷、COD、重金属等污染物;长时间采用大量强氧化剂处理底泥,会造成大分子有机物持续快速分解,生成大量的游离态氮磷以及重金属等物质,造成污染物向水体的过度释放,进一步加剧水体黑臭现象和重金属离子污染;处理后的底泥密实度较低,固化不足,容易在雨季受到水流冲刷后上翻,导致二次污染;或处理后的底泥硬度太高,难以进行后期水生植物系统的构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使用方法,该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复配成分均为环境友好材料,获得途径便捷,使用操作简单,解决在雨季较大流量的情况下,易被冲散和上翻,对水体二次污染的问题,同时使得处理后底泥硬度合适,有利于后续进行水生植物系统的构建,增强淤泥密实度和稳定性,有效降低底泥中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向水体释放,提升水体透明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由如下质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过氧化钙2~20份,硫酸亚铁1~10份、葡萄糖酸钠2~16份、硅藻土1~8份,甲壳素1~8份、四氧化三铁为3~12份、复合硅酸盐水泥25~50份,生石灰12~25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原料均为可通过100目筛网的粉末态原料。
一种上述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的制备方法:首先按质量份数称取粉末态、可通过100 目筛网的所述过氧化钙、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钠、硅藻土、甲壳素、四氧化三铁、复合硅酸盐水泥、生石灰;然后将以上粉末态原料按相应配比混合均匀,制得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
一种上述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的使用方法:将水体排干露出底泥,按0.5~2.0kg/m2的用量,将黑臭水体底泥修复剂均匀投入待修复底泥区域,然后对底泥表层10cm范围内进行搅拌混匀,充分反应3~7天,完成修复后可重新蓄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83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