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空泡航行体H∞ 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57446.7 | 申请日: | 2020-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0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赵新华;王雪;景力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泡 航行 base sub | ||
1.一种超空泡航行体H∞控制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水下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设定模型参数,得到超空泡航行体纵平面运动方程;
步骤2:根据航行体航行状态,计算超空泡航行体尾部浸没深度以及尾部浸没角度,得到超空泡航行体滑行力;
步骤3:根据超空泡航行体的纵平面运动方程,建立相应的线性矩阵不等式;
步骤4:对线性矩阵不等式进行求解,得到系统的状态反馈H∞控制器;
步骤5:将状态反馈H∞控制器用于超空泡航行体并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当控制效果达到要求,则完成控制器设计;否则执行步骤6;
步骤6:调整状态反馈H∞控制器的加权系数β1、β2、β3、β4、η1、η2,并返回步骤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空泡航行体H∞控制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超空泡航行体纵平面运动方程具体为:
其中,V表示航行体前进速度,a22、a24、a42和a44为状态矩阵中的参数,b21、b22、b41和b42为控制矩阵的参数,c2为重力,d2和d4为滑行力与滑行力产生的矩阵的系数,z表示航行体重心的垂直位置,ω表示航行体垂直速度,θ表示航行体俯仰角,q表示航行体俯仰角速率,δe表示航行体尾舵偏转角,δc表示航行体空化器偏转角,fp表示航行体滑行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超空泡航行体H∞控制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航行体滑行力具体为:
其中h′为航行体尾部浸没深度,α为航行体尾部浸没角度,h′满足:
α满足:
其中Rc表示空泡半径,表示空泡半径变化率,空泡长度L、空化数σ和空化器半径Rn均为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空泡航行体H∞控制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线性矩阵不等式具体为:
X>0
其中I是单位矩阵,β1、β2、β3、β4、η1、η2为待设计的加权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超空泡航行体H∞控制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对线性矩阵不等式进行求解,得到系统的状态反馈H∞控制器具体为:当且仅当存在一个对称正定矩阵X和矩阵W,使得该矩阵不等式成立,将以上条件转换为线性矩阵不等式求解,求解出一个可行解X*、W*,则u=W*(X*)-1x是系统的H∞状态反馈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744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真空断路器
- 下一篇:墓葬无损探测方法和系统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