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嗜热甲基杆菌及其在有机固体废弃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56749.7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5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赵志军;陈枭嘉;史吉平;姜标;王晨阳;李沁雨;李立;马新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5F15/00;C05F17/20;C05F11/08;C12R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严晨;许亦琳 |
地址: | 20121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基 杆菌 及其 有机 固体 废弃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嗜热甲基杆菌。本发明提供一种嗜热甲基杆菌,其保藏号为CGMCC No.20326。本发明所提供的嗜热甲基杆菌能够利用堆肥原料自身发酵的热量作为热源,进行繁殖生长,最高生长温度高达77℃以上,能在高温堆肥环境迅速增殖,降解有机物,促进堆肥进程,达到热能利用与废物处理的双重功效。此外,该菌株所制备的菌剂具有较低的含水率,利于保存与运输,使用时可以直接与堆料混合,操作方便,还不会提高物料水分,也是一种良好的湿基物料调理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嗜热甲基杆菌。
背景技术
堆肥被认为是处理有机废物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它能将有机废弃物中的有机质转化成植物可有效利用的有机酸,从而成为植物的良好肥料。但是目前国内堆肥发酵主要采用中温微生物菌剂发酵,进而导致发酵温度较低(40-60℃),发酵时间长(2-3个月),且容易出现病虫害杀灭不彻底、发酵不充分、营养元素流失等问题。为了克服传统堆肥技术的不足,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温好氧堆肥发酵技术,通过高温可以提高生物转化效率。因此,在堆肥中接入嗜热菌,能加速有机废弃物中有机质降解转化,促进堆肥腐熟,缩短堆肥周期,从而使得堆肥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中国每年产生的豆渣高达1500万吨。豆渣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在畜禽粪便堆肥中添加豆渣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来源。此外,豆渣具有高孔隙率、高表面积、低密度等特点,可以改善堆肥的曝气性和保水性,可以加快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嗜热菌是一类在高温条件下仍能生长并可以保持生物降解活性的微生物菌群。嗜热菌与常温菌相比,具有更高的微生物代谢活性和有机物降解速率,在固体有机废物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科学价值。嗜热菌还具有热稳定性高的降解酶,可以将堆肥温度维持在65℃以上或更高的温度,所以可以更加有效的杀死病原微生物,达到无害化的要求,同时嗜热菌酶不仅耐热,而且对不良化学环境也具有高度的耐受性,能抵抗一些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或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处理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嗜热菌的应用,可为有机固体废物更好的实现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工业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嗜热甲基杆菌,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嗜热甲基杆菌,其保藏号为CGMCC No.20326。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堆肥接种菌剂,包括上述的嗜热甲基杆菌或其发酵产物。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上述堆肥接种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上述的嗜热甲基杆菌接种于底物进行发酵处理。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嗜热甲基杆菌为活化后的嗜热甲基杆菌。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物选自有机固废,所述底物的蛋白质含量≥0.5wt%,所述底物的纤维素含量≤80wt%,所述底物的pH=5~10,所述底物的EC≤5mS/cm,所述底物的含水量为50~70wt%,所述底物优选选自豆渣、畜禽粪便、生活污泥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酵处理中,嗜热甲基杆菌的接种量为≥1x106CFU/kg,通气量为0.3-0.8L/(min·kg),发酵温度为60~70℃,发酵时间为3~7d。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将发酵处理所得物料进行陈化风干处理。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陈化风干处理所得的物料的含水率≤30wt%。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上述的嗜热甲基杆菌或其发酵产物、或上述的堆肥接种菌剂在堆肥制备中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67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