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盖门应急啮合分离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55260.8 | 申请日: | 2020-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38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周常新;魏艳;李卫民;杨冬雪;郑卫芳;矫海洋;王孝荣;安洪军;乐宇航;朱玲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5F15/60 | 分类号: | E05F15/6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 地址: | 1024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盖门 应急 啮合 分离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盖门应急啮合分离机构,包括卡销机构和应急动力机构;正常工况下,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与线性滑块通过所述卡销机构的卡销配合,所述活塞杆能够驱动所述线性滑块带动摆臂运动完成双盖门的啮合分离动作;应急工况下,所述卡销机构的卡销动作使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与线性滑块脱离配合状态,所述应急动力机构驱动所述线性滑块带动摆臂运动完成双盖门的啮合分离动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能够通过卡销机构按需要实现手动应急啮合分离机构和电动啮合分离机构之间的切换,使双盖门啮合分离有了应急操作方式,保障了双盖门电动啮合分离机构出现故障时仍能顺利完成双盖门的啮合分离操作,保障了密封箱室安全对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工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盖门应急啮合分离机构。
背景技术
密封箱室是放化实验设施关键的实验装备,是放化实验的主要操作场所。密封箱室采用双盖密封装置进行转运容器或通道与密封箱室的连接,实现箱室或容器之间的转运功能,并在连接和转移过程中实现持续密封。
双盖密封装置包括密封门和密封接口,分别安装在需要对接的箱室(或容器)上,密封门设置了啮合分离机构,用于放射性物质转运时对接箱室密封门的啮合分离。进行放射性物质转运时,对接密封箱室或容器的密封门通过啮合分离机构进行对接啮合密封,对应的箱室密封接口与原箱室脱离,箱室之间锁紧对接形成放射性物质转运通道,待放射性物质转运完成后,两个密封接口与原箱室对接密封,两个密封门随即分离。采用此种方式在箱室或容器之间转运放射性物质,可实现放射性物质在对接箱室或容器内部转运,不扩散到箱体或容器外。同时,两个密封门对接啮合后形成密封,开启双盖门打开运输通道时两个密封门不分离,整个运输过程密封门的外表面不(或极少)被放射性物质沾污。放射性物质转运完成后,对接的箱体或容器进行分离后,密封门的外表面未被放射性物质沾污。
由于双盖密封装置在放射性物质转移过程中具有放射性泄露无(或极少)、去污成本低、监测简单、转运运行成本底等优点,该装置在放射性物质转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放化大楼的密封箱室均配备双盖密封装置,用于放射性物质在箱室之间转运,或用于非放射性物质转入密封箱室。在双盖密封装置运行过程中密封门的啮合分离机构在出现故障时,无应急啮合分离操作。例如,使用台架转运装置进行热室间放射性物料的转运时,台架转运装置与热室完成对接,进行密封门啮合操作过程中,啮合分离机构出现故障,密封门之间啮合不到位,台架转运装置与热室之间的转运通道无法打开,放射性物料无法进行运输;同时,在进行密封门分离时,啮合分离机构出现故障将导致密封门无法分离,台架转运装置无法与离开热室接口,检修孔无法打开,此时转运工作将完全停滞,后续维修处理困难极大。
目前,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技术方案能够消除双盖密封装置与密封箱室对接过程中啮合分离造成的故障。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盖门应急啮合分离机构,本技术方案能够消除双盖密封装置与密封箱室对接过程中啮合分离造成的故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盖门应急啮合分离机构,包括卡销机构和应急动力机构;
正常工况下,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与线性滑块通过所述卡销机构的卡销配合,所述活塞杆能够驱动所述线性滑块带动摆臂运动完成双盖门的啮合分离动作;
应急工况下,所述卡销机构的卡销动作使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与线性滑块脱离配合状态,所述应急动力机构驱动所述线性滑块带动摆臂运动完成双盖门的啮合分离动作。
进一步地,上述的双盖门应急啮合分离机构,所述卡销包括切向销,所述线性滑块上设置有与所述切向销配合的定位孔;正常工况下,所述切向销与所述活塞杆相对固定且末端伸入所述定位孔以保证所述活塞杆能够驱动所述线性滑块沿导轨运动;应急工况下,所述切向销的末端退出所述定位孔以使所述线性滑块和所述活塞杆能够相对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52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