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边接触器的粘连故障检测电路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53953.3 | 申请日: | 2020-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5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徐金生 |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高***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器 粘连 故障 检测 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边接触器的粘连故障检测电路,包括触点检测输入回路,其第一输入端与动力电池系统的正极端HVP连接;HVP通过高边接触器与动力电池系统中高N串电池组的正极端B+连接;触点检测输入回路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分别与高N串电池组的负极端和BMS主控芯片的输出端连接;触点检测输入回路的输出端分别与触点检测输出回路的输入端和线圈启动检测回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触点检测输出回路的输出端与BMS主控芯片连接;线圈启动检测回路的第一输入端与外部线圈驱动电路连接;线圈启动检测回路的输出端与BMS主控芯片连接。本发明不需要人工排查,能够准确地判定高边接触器触点是否出现粘连故障,提高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边接触器的粘连故障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BMS)是电池保护装置,也是电池与负载终端的桥梁,根据在线监测的电池实际使用状态为电池提供过充、过放、过温等保护功能,确保电池被安全使用。电池管理系统BMS在电动汽车、通信基站、机器人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
以电动汽车为例,车载动力电池系统(以下简称动力电池系统)中,普遍采用直流接触器(以下简称接触器)作为电池系统高压回路的开关装置,是电池系统中的关键电气部件,由BMS或车载电子控制系统控制其通断。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大电流的冲击,有时会发生接触器触点粘连故障,使得动力电池系统的正负极两端仍然存在高压,此时将会对车辆和操作人员造成极大的安全风险。
其中,之所以造成车辆和操作人员安全风险,存在的原因包括:BMS没有对接触器触点进行粘连检测,无法探测到接触器触点粘连故障,因此不能及时报警,以提醒操作人员在维修前先手动断开高压回路。
鉴于上述问题,现有一些技术方案采用光耦芯片直接采样动力电池系统两端的高压,来检测接触器触点粘连故障,但是这些方案只能初步判断为接触器触点粘连故障,却不能确定是否真为触点粘连故障。如果需要判定是否为触点粘连故障,当判断为触点粘连故障时,还需要进一步人工排查具体故障的原因:是因为未断开接触器线圈电源而导致触点未断开,还是的确因为发生了触点粘连故障。
另外,现有的检测技术方案,由于是直接检测高压,所以选用的光耦芯片的价格也很高,导致BMS硬件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高边接触器的粘连故障检测电路。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边接触器的粘连故障检测电路,其包括触点检测输入回路、触点检测输出回路、线圈启动检测回路和BMS主控芯片;
其中,触点检测输入回路,其第一输入端与动力电池系统的正极端HVP相连接,用于接收动力电池系统中高N串电池组的正极端电压;
动力电池系统的正极端HVP通过高边接触器KL1与动力电池系统中高N串电池组的正极端B+连接;
高N串电池组是在动力电池系统中靠近高边接触器KL1的多个串联的单体电池;
其中,触点检测输入回路,其第二输入端与动力电池系统中高N串电池组的负极端BH-相连接,用于接收动力电池系统的负极端电压;
其中,触点检测输入回路,其第三输入端与BMS主控芯片的输出端KC1连接,用于接收并执行BMS主控芯片输出的开关控制信号KC1;
其中,触点检测输入回路,其输出端分别与触点检测输出回路的输入端和线圈启动检测回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触点检测输出回路和线圈启动检测回路这两个回路的通断;
触点检测输出回路,其输出端B与BMS主控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用于向BMS主控芯片400输出触点检测信号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39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