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49146.4 | 申请日: | 2020-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6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全;刘伟成;秦松;陈琛;陈少波;张立宁;叶希族;丁文勇;邵鑫斌;李绅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80;A01K61/10;A01K61/59;A01K61/00;A01K61/50;A01K61/40;A01G3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京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08 | 代理人: | 宋华 |
| 地址: | 325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黄鱼 训练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放有自然海水的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通过潜水电泵连接,野化训练塘内安装有水车式增氧机,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管,曝气管与罗茨鼓风机连接,人工湿地主体为软泥基质,种植有耐盐植物,野化训练塘内内设有下层、中层和上层,下层为海沙,中层包括铺设在野化训练塘两侧的人工基质,上层为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种植有耐盐植物。本发明通过流水刺激、丰富营养层和野化训练环境的方式使得大黄鱼野化训练环境更加复杂接近自然条件,提高野化训练效果,并通过增强生物饵料,循环水资源的方式使得大黄鱼生长更健康,更适于生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黄鱼野化训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背景技术
大黄鱼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大黄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栖息于西北太平洋的温带水域,中国的南部和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增殖放流作为补充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直接手段,通过向天然水域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虾、蟹等苗种,以达到改善群体结构和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增殖放流是直接将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放入天然水浴,然而网箱养殖的大黄鱼种的适应力和捕食力不足,放流后大黄鱼的存活率低,因此在放流前需要对大黄鱼进行野化训练使其能在放流后适应自然环境,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能够让大黄鱼得到有效野化训练的系统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具有野化训练环境复杂,便于大黄鱼得到良好的野化训练,提高大黄鱼生存率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包括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所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为自然海水,所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通过潜水电泵连接,所述野化训练塘内安装有水车式增氧机,所述生态塘的池塘底部为软泥,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管,曝气管与罗茨鼓风机连接,所述人工湿地主体为软泥基质,种植有耐盐植物,所述野化训练塘内内设有下层、中层和上层,所述下层为填充在训练塘底部的海沙,所述中层包括铺设在野化训练塘两侧的非漂浮性的人工基质,人工基质材料为聚酯纤维,所述上层为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设有多个种植孔,种植孔内设有种植有耐盐植物的花盆,所述花盆底部设有过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野化训练时,生态塘的生物饵料通过潜水电泵送入野化训练塘供大黄鱼觅食进行野化训练,野化训练塘内的水通过潜水电泵送入人工湿地,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通过潜水电泵送入生态塘,如此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使得野化训练塘内的基础饵料能够得到不断补充,便于大黄鱼进行野化训练,并且通过罗茨鼓风机为曝气管供气,使得生态塘内氧气充足便于生物饵料生长。
野化训练塘内设有下层、中层和上层。在下层可供栖贝类和沙蚕等栖息,中层可供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藻类组成的微生物群落定殖,上层可种植耐盐植物且其根系可供甲壳类生物饵料提栖息,如此在进行野化训练时,在野化池内投入相应适存的生物,提高野化训练塘环境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大黄鱼野化训练效果,使得大黄鱼放流后生存率更高。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层还包括放置在海沙上的珊瑚骨和牡蛎壳,所述牡蛎壳数量为5-10kg/m3,珊瑚骨数量10-20kg/m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珊瑚骨和牡蛎壳可供底栖鱼类和甲壳类栖息,提高了栖息环境,使得野化训练塘内可投入的生物种类增加,丰富野化训练塘的生态环境使其更接近自然,从而提高野化训练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塘的面积为16亩,水深2.7米,野化训练塘面积为1.3亩并且池底和四周护坡均用水泥硬化,所述人工湿地面积为5亩,水深为3.2米,所述耐盐植物的种植面积在人工湿地总面积的1/2以上,所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的个数比例为1: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未经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91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烘干陶粒的烘干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五氧化二磷反应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