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悬挑架梁的承力架及其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45517.1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23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唐成;丁道盛;马志杰;冯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鼎承伟业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5/04 | 分类号: | E04G5/04;E04G3/18;E04G3/22;E04G5/16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领众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300 | 代理人: | 杨建军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阳逻经***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架梁 承力架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悬挑架梁的承力架及其安装方法,所述悬挑架梁本体顶部的左侧设置有固定装置,悬挑架梁本体的左侧开设有凹陷槽,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与凹陷槽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固定耳,固定耳通过螺栓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耳,连接耳通过螺栓转动连接有辅助杆,支撑杆和辅助杆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滑齿,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该用于悬挑架梁的承力架及其安装方法,通过设置有支撑杆,利用辅助杆的配合,可以实现在不需要提前预埋固定桩的情况下可以之间对悬挑架梁本体进行固定,删减了工作流程,加快了工作效率,且相比现有技术在使用结束后拆卸更加方便快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悬挑架梁的承力架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专业术语,建筑构件利用拉索结构或其他结构达到的一种效果。部分或全部建筑物以下无支撑物,给人一种不稳定感。主要为侧向受力,与悬挂有不同。
悬挑结构是工程结构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如建筑工程中的雨篷、挑檐、外阳台、挑廊等,这种结构是从主体结构悬挑出梁或板,形成悬臂结构,其本质上仍是梁板结构。
附着于建筑结构的刚性悬挑梁,多用于脚手架的载荷,建筑施工中的主体或装修工程的作业及其安全防护需要,每段搭设高度不得大于24m。悬挑脚手架(一道)允许搭设高度为20M,悬挑架依附的建筑结构应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不得依附在砖混结构或石结构上。悬挑架的支承结构应为型钢制作的悬挑梁或悬挑桁架等,不得采用钢管;其节点应螺栓联结或焊接,不得采用扣件连接。与建筑结构的固定方式应经设计计算确定,适应范围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主体或装修工程的作业及其安全防护需要。
现有的钢结构高层或者钢筋混泥土结构,建筑施工中的主体或装修工程的作业及其安全防护需要设立悬挑架梁,然后在悬挑架梁上架设脚手架,因此对悬挑架梁的支撑强度有很大的要求,现有的技术是把悬挑架梁穿越墙体伸入室内进行锚固,操作时需要对混泥土结构的顶部进行打孔固定铆钉,或者在浇灌前预埋固定桩,操作较为繁琐,所需时间和人工多,且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悬挑架梁的承力架及其安装方法,解决了对悬挑架梁的支撑强度有很大的要求,现有的技术是把悬挑架梁穿越墙体伸入室内进行锚固,操作时需要对混泥土结构的顶部进行打孔固定铆钉,或者在浇灌前预埋固定桩,操作较为繁琐,所需时间和人工多,且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悬挑架梁的承力架及其安装方法,包括悬挑架悬挑架梁本体,所述悬挑架梁本体顶部的左侧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悬挑架梁本体的左侧开设有凹陷槽,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与凹陷槽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固定耳,所述固定耳通过螺栓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通过螺栓转动连接有辅助杆,所述支撑杆和辅助杆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滑齿,所述辅助杆的底部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悬挑架梁本体的上板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滑块,所述滑块通过螺栓和固定孔与悬挑架梁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辅助耳,所述辅助耳与辅助杆之间通过螺栓转动连接。
优选的,两组所述防滑齿的方向均为向右倾斜,且防滑齿采用45#钢材料。
优选的,所述悬挑架梁本体的前后两侧且位于凹陷槽的下方焊接有加强杆,两个所述加强杆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悬挑架梁本体设置有多组,且方形阵列均匀排列。
优选的,所述悬挑架梁本体的右侧从左到右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之间和相邻两个第二连接孔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套设有下拉伸耳板,所述支撑杆的右方且位于顶板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上拉伸耳板,所述下拉伸耳板与相邻两个上拉伸耳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牵引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鼎承伟业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鼎承伟业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55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棉纤维多级回收设备
- 下一篇:一种自动化传送带防堵塞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