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气泡促进水合物生成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5359.X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6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赵佳飞;冯宇;杨磊;宋永臣;匡洋民;刘延振;孙明瑞;国宪伟;张伦祥;刘卫国;杨明军;王大勇;刘瑜;张毅;凌铮;蒋兰兰;李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19/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陈玲玉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气泡 促进 水合物 生成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能源与环境领域,涉及到一种纳米气泡促进水合物生成的装置及方法。装置包含注气系统、微纳米气泡溶液制备系统、水合物生成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抽气系统。反应釜内放有搅拌转子,可以在促进气液两相混合,加快水合物形成;温度控制系统可以精确的控制水浴操作台的温度,从而控制反应釜内的温度;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温度、压力信号,并进行实时分析;注气系统可以恒压或恒容向反应釜内注入气体,使反应釜内压力达到设定值;微纳米气泡溶液制备系统可以快速制备含纳米气泡溶液。利用该方法制备水合物,可以大幅度减少水合物的生成时间、提高水合物的生成概率,对水合物法储运天然气有着较大指导、应用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与环境领域,涉及到一种促进水合物生成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天然气资源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加快发展天然气储运技术也就成为有效利用天然气资源的关键。相比于石油、煤炭等资源,由于天然气自身的可扩散性搞,导致其运输难度和成本较高。目前,实际应用的储运方式有:管道输送(PNG)和液化天然气输送(LNG)。世界上目前约有75%的天然气采用管道输送(PNG),25%的天然气采用液化天然气输送(LNG)。PNG适合陆地和近海运输,LNG适合跨洋长距离运输。但是两种运输方式均存在前期投资大、后期运行维护难等问题,因此,以PNG法和LNG法输送不具有经济优势,水合物法天然气储运技术(NGH)是一种安全可靠、运输成本低的储运方式。
NGH的技术原理是基于水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天然气和水在低温(-5-15℃)高压(1-2MPa)下可以生成天然气水合物,在高温低压下又可以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同时,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在标准状态下,1m3的天然气水合物理论上可以储存150-180m3的天然气。这些特性使得NGH储运具备储存空间小、储运灵活、成本较低等特点。因此NGH技术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使水合物生成更加快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气泡促进水合物生成的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纳米气泡促进水合物生成的装置,包括注气系统、微纳米气泡溶液制备系统、水合物生成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抽气系统;
所述注气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气源1、第一输气管路2、第一输气控制阀门3、注气泵4、第二输气控制阀门5、第二输气管路6、第三输气控制阀门13;气源用于提供实验需要的气体;所述注气泵4用于对来自气源的气体进行加压或降压、存储气体、并将压力处理后的气体通入所述第二输气管路6中;
所述微纳米气泡溶液制备系统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器33、第一注气管路7、第一注气控制阀门8、进水控制阀门12、进水管路9、第一出水管路10、第一出水控制阀门11、蓄水槽32、第二出水控制阀门31、第二出水管路30;所述第一注气管路7与第二输气管路6连接用于向微纳米气泡发生器33注气;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分别通过进水管路9和第一出水管路10与蓄水槽32连接;所述进水管路9用于向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注水;所述第一出水管路10用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排水;所述蓄水槽用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水循环;所述第二出水管路用于将气泡溶液注入水合物反应釜29中;
所述水合物生成系统包括水合物反应釜29、磁力搅拌转子28、磁力控制器26、第二注气控制阀门14、第二注气管路34,所述水合物反应釜用于承受高压、低温的环境及提供水合物生成场所;所述磁力搅拌转子用于搅拌所述水合物反应釜内的溶液,加大气液接触面积;所述磁力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磁力搅拌转子的转动速率;所述第二注气管路与第二输气管路6连接,用于向水合物反应釜内注入实验所需气体;
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水浴冷却机27、外置水浴箱24,所述水浴冷却机用于系统降温,提供冷源;所述外置水浴箱用于给水合物反应釜提供所需要的低温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53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