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家用厨余垃圾烘干研磨与燃气灶一体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40318.1 | 申请日: | 2020-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2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智杰;郑剑铭;侯达盘;苏博生;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集美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2C18/14 | 分类号: | B02C18/14;B02C18/18;B02C18/22;B09B3/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徐东峰 |
| 地址: | 361021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家用 垃圾 烘干 研磨 燃气灶 一体机 | ||
一种家用厨余垃圾烘干研磨与燃气灶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灶、余热回收传递装置、厨余垃圾处理装置;所述余热回收传递装置包括余热回收部分、热量传递部分、隔热金属管,所述余热回收部分为螺旋金属管,布置在燃气灶火焰器外围;所述热量传递部分为蛇形金属管;所述余热回收部分、热量传递部分、隔热金属管的金属管内装有实现热量回收与传递的导热油;所述厨余垃圾处理装置用于粉碎干燥后的垃圾。本发明的装置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可实现对厨余垃圾的无害、减量化处理,从而实现将从源头上消灭厨余垃圾,并实现厨余垃圾的回收与利用,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与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实现燃气灶余热回收并将余热厨余垃圾干燥和粉碎的装置。
背景技术
厨余垃圾粉碎机是一种将家庭产生的含水率较高的厨余垃圾进行破碎的装置,主要安装在家庭洗菜池下方,该装置采用电机驱动实现厨余垃圾的粉碎处理。
传统的厨余垃圾粉碎机仅考虑垃圾的破碎处理,将破碎后的垃圾与废水一起排入下水道,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破碎后的垃圾慢慢的就会堵塞下水道,从而导致无法下水,垃圾堵塞粉碎机。
同时,传统的厨余垃圾粉碎机针对湿垃圾进行处理,例如湿垃圾中的大骨头等废弃物硬度较高,这也增强的粉碎电机的功率,也提高了能耗。
上述传统的厨余垃圾粉碎机虽然能改善家庭的厨余垃圾湿臭和蚊蝇多等问题,但是该方法仍无法从源头上处理厨余垃圾,也会给城市下水道系统的疏浚产生严重的问题。因此,厨余垃圾的减量和无害化处理迫在眉睫。
传统的燃气灶主要应用于为家庭烹煮过程提供热量,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的热利用效率普遍较低,造成大量的能量损失。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研发人员对燃烧灶的火焰器进行了优化和改造,但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的燃气灶能源利用率低和厨余垃圾破碎机易堵塞下水道等问题进行研究,遂有本方案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厨余垃圾烘干和粉碎的装置及包含提供热量的燃烧灶以及实现热量回收与传递的装置,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随着垃圾粉碎机的使用,下水道堵塞及燃气灶能源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家用厨余垃圾烘干研磨与燃气灶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灶、余热回收传递装置、厨余垃圾处理装置;所述余热回收传递装置布置在燃气灶的火焰器外围及燃气灶的下方,所述厨余垃圾处理装置设置在燃气灶的下方;所述余热回收传递装置包括用来回收燃气灶余热的余热回收部分、将回收的热量用于烘干厨余垃圾的热量传递部分、用以传递热流的隔热金属管,所述余热回收部分为螺旋金属管,所述螺旋管布置在燃气灶火焰器外围;所述热量传递部分为蛇形金属管;所述余热回收部分和所述热量传递部分通过隔热金属管连通,所述余热回收部分、热量传递部分、隔热金属管的金属管内装有实现热量回收与传递的导热油;所述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包括垃圾进料口、垃圾干燥室、垃圾粉碎机,所述垃圾进料口用于收集厨余垃圾,所述垃圾干燥室用于烘干垃圾,所述垃圾粉碎机用于粉碎干燥后的垃圾。
进一步的,所述垃圾干燥室内具有用以输送厨余热垃圾的金属传送带,所述金属传送带下方设置有余热回收传递装置的热量传递部分的蛇形管。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回收部分为弯曲成锥形的螺旋金属管;所述螺旋金属管的上端通过隔热金属管与所述蛇形管的左端连通,所述蛇形管的右端通过隔热金属管与所述螺旋金属管的下端连通,导热油从螺旋金属管的上端流向蛇形管左端,再从蛇形管右端流向螺旋金属管的下端,形成一个闭环。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金属管上还安装有驱动导热油流动的微型泵。
进一步的,所述垃圾进料口通过物料导管将厨余垃圾输送到所述金属传送带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集美大学,未经集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03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