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电偶及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36635.6 | 申请日: | 2020-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4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 发明(设计)人: | 袁宁;田雨洪;习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K7/02 | 分类号: | G01K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28 | 代理人: | 范胜祥 |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电偶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热电偶及电子设备,包括:电偶结构,由热端延伸至冷端,所述电偶结构包括第一电偶金属以及与所述第一电偶金属连接的第二电偶金属,所述第一电偶金属与所述第二电偶金属均分别由所述热端延伸至所述冷端;补偿结构,包括温度测量组件以及导热线路,所述导热线路沿由所述热端指向所述冷端的方向延伸,以通过导线将所述热端的温度沿朝向所述冷端的方向传导,所述温度测量组件与所述导热线路背离所述热端的端部连接,以获取所述导热线路背离所述热端的端部的温度。本申请通过获取导热线路的位于热电偶冷端位置的温度即可以间接获取热电偶冷端上升的温度。进而能够排除系统误差,使得热电偶的测量精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温度测量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热电偶是常见的温度测量元件,现有的热电偶在测量温度时,均具有系统 误差,温度测量的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电偶及电子设备,能够进行更精准的温度测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电偶,包括:电偶结构,由热端延 伸至冷端,所述电偶结构包括第一电偶金属以及与所述第一电偶金属连接的第 二电偶金属,所述第一电偶金属与所述第二电偶金属均分别由所述热端延伸至 所述冷端;补偿结构,包括温度测量组件以及导热线路,所述导热线路沿由所 述热端指向所述冷端的方向延伸,以通过导线将所述热端的温度沿朝向所述冷 端的方向传导,所述温度测量组件与所述导热线路背离所述热端的端部连接, 以获取所述导热线路背离所述热端的端部的温度。
上述方案中,充分考虑了由于热电偶工作时其热端向冷端传递温度所带来 的系统误差。由于增加导热线路,导热线路将热电偶的热端位置的温度传递至 冷端位置,以用于模拟热电偶的热端传递至冷端的温度,通过获取导热线路的 位于热电偶冷端位置的温度即可以间接获取热电偶冷结上升的温度。获取这一 温度后,通过简单计算,则可以得到相关技术中的热电偶的系统误差值,进而 能够排除系统误差,使得热电偶的测量精度更高。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导热线路具有将热量由热端传递至冷端的第一 导热效率,电偶结构具有将热量由热端传递至冷端的第二导热效率,导热线路 配置成使第一导热效率等于第二导热效率。
上述方案中,“导热线路配置成使第一导热效率等于第二导热效率”的意 思是,在相同的时间以及相同温差条件下,导热线路由热端传导至冷端的热量 与电偶结构由热端传导至冷端的热量相等。当导热线路满足上述条件时,导热 线路传递至冷端的温度更具有参考意义,更能反映电偶结构的由热端传递至冷 端的热量以及温度变化情况。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第一电偶金属、第二电偶金属以及导热线路均 沿直线延伸,且第一电偶金属、第二电偶金属以及导热线路平行间隔设置。
上述方案中,第一电偶金属、第二电偶金属以及导热线路呈直线延伸,使 得导热线路与第一电偶金属、第二电偶金属之间的导热性能更加容易对应匹配, 故导热线路能够更精准的模拟第一电偶金属、第二电偶金属所传导的热量,进 而提升了热电偶的测量精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沿由热端指向冷端的方向,第一电偶金属、第 二电偶金属以及导热线路的尺寸均相同。
上述方案中,当第一电偶金属与导热线路的长度相同时,在第一电偶金属 与导热线路的背离热端的端部的温度变化更加相近,使得导热电路能够更精准 的模拟第一电偶金属所传导的热量,进而提升了热电偶的测量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由热端指向冷端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第一电偶金属包括M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金属线,第二电偶金属包括 M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金属线,M个第一金属线与M个第二金属线一一 交错布置,且M个第一金属线与M个第二金属线一一首尾连接形成串联通路, 其中,M为正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66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