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高韧液态模锻铝合金材料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24918.9 | 申请日: | 2020-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5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 发明(设计)人: | 潘琦俊;胡柏丽;叶伍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15/20 | 分类号: | B32B15/20;B32B15/08;B32B15/088;B32B27/06;B32B27/36;B32B27/42;B32B27/20;B32B3/08;B32B33/00;C22C21/00;C08L67/02;C08L61/14;C08K13/06;C08K9/12 |
| 代理公司: | 安徽华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1 | 代理人: | 蔡庆新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液态 铝合金 材料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高韧液态模锻铝合金材料,包括过渡加强层、第一铝合金层和第二铝合金层,所述过渡加强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铝合金层,且过渡加强层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铝合金层,所述第一铝合金层的上表面覆盖有第一阻燃抗氧化层,且第一阻燃抗氧化层的上表面涂覆有第一耐刮层,所述第二铝合金层的下表面覆盖有第二阻燃抗氧化层;本发明利用过渡加强层、第一铝合金层和第二铝合金层合并成铝合金基层,通过过渡加强层的作用,以改性酚醛树脂和PBT树脂为基料,兼顾PC材料的韧性,配合加强丝筋的作用,大大提高整体的抗拉伸强度,经验证,拉伸试验极限强度≥340MPa,相比较普通铝合金,本发明的铝合金强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高韧液态模锻铝合金材料。
背景技术
铝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及化学工业中已大量应用,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铝合金焊接结构件的需求日益增多,使铝合金的焊接性研究也随之深入;
现有的铝合金通常使用铜、锌、锰、硅、镁等合金元素进行熔炼混合,强度有限,可塑性不够好,容易断裂,还容易产生各种表面缺陷,比如折皱、裂纹等,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强高韧液态模锻铝合金材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强高韧液态模锻铝合金材料,该高强高韧液态模锻铝合金材料利用过渡加强层、第一铝合金层和第二铝合金层合并成铝合金基层,通过过渡加强层的作用,以改性酚醛树脂和PBT树脂为基料,兼顾PC材料的韧性,配合加强丝筋的作用,大大提高整体的抗拉伸强度。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强高韧液态模锻铝合金材料,包括过渡加强层、第一铝合金层和第二铝合金层,所述过渡加强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铝合金层,且过渡加强层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铝合金层,所述第一铝合金层的上表面覆盖有第一阻燃抗氧化层,且第一阻燃抗氧化层的上表面涂覆有第一耐刮层,所述第二铝合金层的下表面覆盖有第二阻燃抗氧化层,且第二阻燃抗氧化层的下表面涂覆有第二耐刮层。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过渡加强层的内部设有加强丝筋,且加强丝筋设有多组,所述加强丝筋呈螺旋形,所述过渡加强层的上下面均设有空腔,且空腔的内部填充有负离子填充粉。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铝合金层和第二铝合金层之间连接有连接肋,且连接肋设有多组,所述连接肋贯穿所述过渡加强层,且连接肋的内部设有弹性纤维。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铝合金层的顶部设有纵向切痕,所述第一阻燃抗氧化层的底部填充入纵向切痕,所述第二铝合金层的底部设有横向切痕,所述第二阻燃抗氧化层的顶部填充入横向切痕。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铝合金层和第二铝合金层均由如下质量比成分的原料熔炼组成:100-120份铝粉、5-10份稀土元素、15-20份锡粉、10-15份铜粉、1-3份钒粉、5-8份镍粉、6-8份镁粉、10-12份硅粉、5-7份锌粉、3-5份钛粉、1-3份锰粉、1-3份锂粉、2-4份锶粉、1-3份钴粉和6-11份磁粉。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过渡加强层由如下质量比成分的原料混合熔炼组成:30-35份改性酚醛树脂、1-3份聚磷酸胺、10-12份二氧化钛、2-4份硫酸钡粉、8-10份氧化锌、40-70份PBT树脂、10-15份玻璃纤维、4-6份羧甲基纤维素、0.6-0.8份热稳定剂、0.4-0.7份载银羟基磷酸锆纳米抗菌剂、5-10份纳米母粒、5-9份增韧剂和3-10份硬脂酸钙。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阻燃抗氧化层和第二阻燃抗氧化层均由如下质量比成分的原料混合组成:45-55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20-25份呋喃树脂、8-10份丙烯-苯乙烯树脂、5-7份纳米二氧化硅、1-3份甲壳素纤维、5-7份碳酸钙、5-8份植酸铵盐阻燃剂、8-12份氧化钛、5-7份聚乙烯吡咯烷酮、5-7份抗氧化剂、4-6份增塑剂、8-10份氢氧化镁和2-4份银离子抗菌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49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