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校准电压监测仪及其校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24343.0 | 申请日: | 2020-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5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覃日升;郭成;姜訸;何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R35/00 | 分类号: | G01R35/00;G01R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校准 电压 监测 及其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校准电压监测仪及其校准方法,该自校准电压监测仪包括电压采样单元、信号调理单元、模数转换单元、控制运行单元、供电单元、通信单元、存储单元、电子开关转换单元和电压基准;通过对电压监测仪内部结构的改进,形成一种自校准体系,实现电压监测仪无需拆卸的在线校验,提高了校验效率和校验过程的稳定性,从而保障电压监测仪稳定的持续的精准的运行,消除安全隐患,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校验过程繁琐、稳定性差的问题。本申请提出的自校准电压监测仪校准方法,实现了电压监测仪的自动检测,降低了装置检测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校准电压监测仪及其校准方法。
背景技术
电压监测仪是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态缓慢变化所引起的电压偏差进行连续的监测和统计的统计型电压监测仪。电压监测仪在现实中的电力电网之中的应用十分的广泛,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在35kV电压等级及以下系统中,通常采用电压监测仪实现对供电电压质量的监测,通过监测得到的监测数据通过GPRS或有线网络把监测数据上传至地区监测系统或省级电压监测系统。
电压合格率可以直接反映电能质量的优劣,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生产管理考核指标;电压监测仪能够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态缓慢变化所引起的电压偏差进行连续监测和统计,实现电压合格率的统计。
当前,在35kV电压等级及以下系统中,通常采用电压监测仪实现对供电电压质量的监测,监测数据通过GPRS或有线网络把监测数据上传至地区电压监测系统或省级电压监测系统。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在现场的电压监测仪正常情况下,需要3年内完成一次复检工作。通常的做法是到现场拆除待测仪表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复检,或者是携带便携式校准装置到电压监测仪安装现场进行现场校准。但上述校准方法成本较高,校验过程繁琐、稳定性差,且电压监测仪的安装地点多为山区,定期运维和检测耗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校准电压监测仪及其校准方法,实现了电压监测仪的自校准功能,以解决现有电压监测仪在校准过程中存在的成本较高,校验过程繁琐、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申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校准电压监测仪,包括电压采样单元、信号调理单元、模数转换单元、控制运行单元、供电单元、通信单元及存储单元;
所述电压采样单元、信号调理单元、模数转换单元以及控制运行单元依次连接;
所述供电单元、通信单元及存储单元均与所述控制运行单元连接;
所述自校准电压监测仪还包括电子开关转换单元和电压基准;
所述电子开关转换单元为单刀双掷开关,其包括一个动端和两个不动端,所述电压采样单元与动端连接,所述电压基准和自校准电压监测仪外部线路电压分别与两个不动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通信单元为GPRS远程通信单元或以太网/RS485通信单元。
可选的,还包括测温模块,所述测温模块与所述控制运行单元连接。
可选的,所述模数转换单元为带1~128倍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24位及以上的Σ-Δ型模数转换器。
可选的,所述电压基准单元运行10年即87600小时后电压,且长期漂移值小于等于0.025%,温漂小于等于6ppm/℃。
一种自校准电压监测仪校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自校准电压监测仪中电子开关转换单元将电压采样单元选择到电压基准上,开始执行内部低压电压基准校准;
通过测量内部低压电压基准,对自校准电压监测仪中电压采样单元、信号调理单元、模数转换单元进行校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43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