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应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调节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22489.1 | 申请日: | 2020-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47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刘超;李佩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5B15/20;E02D27/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李新新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 建筑 不均匀 沉降 调节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应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调节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内筒、套设在内筒外的外筒、移动柱、多个出液机构和多个进液机构,所述内筒内形成填充有一号液体的内腔,所述移动柱可竖直移动地设于内腔中,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填充有一号液体的外腔,所述内筒上沿周向设有多个连通内腔和外腔的内筒出液孔及内筒进液孔,所述出液机构包括可水平移动并用于控制内筒出液孔开闭的出液杆,所述进液机构包括可水平移动并用于控制内筒进液孔开闭的进液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保证上部结构与基础、地基共同受力的同时,尽可能释放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造成的附加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应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建筑物破坏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中国南方土质较差的地区,由于建筑物上部刚度不足或是基础处理不当造成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的建筑外墙开裂现象屡见不鲜。另外,跨河、跨海桥梁的基础大多位于不良地基上,其基础处理也是一大难题。
目前国内的建筑物(包括桥梁)大多采用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协同受力的结构,因此常常采用较为间接的整体加固上部结构、使用深基础、地基处理等方法用于缓解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但这种缓解效果较差,依然存在因破坏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适应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调节装置,旨在保证上部结构与基础、地基共同受力的同时,尽可能释放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造成的附加力,这同时保护了上部结构与基础或支座。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适应建筑不均匀沉降的调节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内筒、套设在内筒外的外筒、移动柱、多个出液机构和多个进液机构,所述内筒内形成填充有一号液体的内腔,所述移动柱可竖直移动地设于内腔中,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填充有一号液体的外腔,所述内筒上沿周向设有多个连通内腔和外腔的内筒出液孔及内筒进液孔,所述出液机构包括可水平移动并用于控制内筒出液孔开闭的出液杆,所述进液机构包括可水平移动并用于控制内筒进液孔开闭的进液杆。移动柱的底面与位于内腔中的一号液体的液面相接触。本发明中的“出液”和“进液”是相对于内筒而言,内筒包围的内腔承受移动柱带来的压力,外筒则储存用于液体交换的一号液体,一般情况直接和大气连通。
多个出液机构包括相连通的主出液机构和至少一个副出液机构,所述主出液机构和副出液机构均包括设于外筒外侧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形成填充有二号液体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中的二号液体由一号通道加入),所述主出液机构还包括贯穿第一壳体的第一旋钮以及可移动地设于第一容纳腔中的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一分隔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板将第一容纳腔划分为体积可变的第一液体容纳腔和第一空腔,所述外筒上沿周向水平设有多个与第一容纳腔相连通的外筒约束孔I,所述出液杆包括与外筒约束孔I相适配的出液粗杆部以及与内筒出液孔相适配的出液细杆部,所述出液粗杆部可水平移动地依次设于第一容纳腔(主出液机构中的出液粗杆部位于第一液体容纳腔中)、外筒约束孔I和外腔中,所述出液细杆部可水平移动地依次设于外腔、内筒出液孔和内腔中,所述出液细杆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出液凹槽。出液杆相当于单向阀,保证内筒只出液不进液,通过出液杆两端的压力差(具体为位于第一容纳腔的端部受到的力和位于内腔的端部受到的力两者之间的差值)实现移动。在调节装置工作前,通过第一旋钮向内或向外移动第一分隔板,缩小或增大第一液体容纳腔的体积,从而升高或降低二号液体的液位,进而增大或减小第一容纳腔中特定位置处(即出液粗杆部位置处)二号液体的压强,并在出液粗杆部的受力面上转换成出液杆的移动控制阈值。通过改变第一分隔板的位置来调节主出液机构中第一液体容纳腔的体积,从而设置阈值,即主出液机构和副出液机构中的第一容纳腔的作用均是提供一个恒定的液体压强,而主出液机构中的第一分隔板可达到设置阈值的目的,因而第一分隔板在使用过程中无需调节,只需在使用前调节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24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