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循环利用的高阻氧膜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21253.6 | 申请日: | 2020-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7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 发明(设计)人: | 汤亮;胡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福瑞杰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7/32;B32B27/30;B32B7/12;B32B33/00;B29D7/01;B29C55/22;B29C35/16;B29B13/02;B26D7/08 |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杨斌 |
| 地址: | 5115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利用 高阻氧膜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高阻氧膜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氧膜材包含第一聚烯烃类功能层、第二聚烯烃类功能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类中间阻隔层,所述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类中间阻隔层的两侧通过粘合树脂层最终分别与第一聚烯烃类功能层、第二聚烯烃类功能层结合,所述高阻氧膜材的总厚度为150~400微米,所述高阻氧膜材在显微电镜下显示的膜层结构中包含有且只有一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类中间阻隔层,在显微电镜下显示的所述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类中间阻隔层在高阻氧膜材中的层厚比在10%以下;
所述制备方法包括进料、加热熔融、共挤出、吹膜冷却定型、牵引、分切、收卷多个步骤,所述吹膜冷却定型阶段是通过吹膜机一次吹膜成型得到全部的膜层,且在所述牵引过程中持续进行厚膜拉伸延展操作;所述吹膜机的模头的流道数量与拟制备的高阻氧膜材的层数保持一致,并加宽流道开口尺寸以与所述高阻氧膜材的层厚比保持对应;所述吹膜冷却定型后的膜体经夹扁后进行牵引,且在牵引过程中通过一厚膜拉伸延展机构进行厚膜拉伸延展操作,所述厚膜拉伸延展机构中设有膜体加热装置和膜体冷却装置,通过反复冷热交替进行厚膜拉伸延展。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氧膜材的总厚度为250~350微米,且第一聚烯烃类功能层、第二聚烯烃类功能层中含有占膜材层厚40%以上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所述高阻氧膜材的水汽透过率小于0.8 g/(m2∙day)。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显微电镜下显示的所述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类中间阻隔层在高阻氧膜材中的层厚比为4.2%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在30wt%~44wt%,所述高阻氧膜材的氧气透过率测试值小于0.5cm3/(m2∙day)。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树脂层为马来酸酐接枝线性聚乙烯,或马来酸酐接枝线性聚乙烯与线性聚乙烯共混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烯烃类功能层、第二聚烯烃类功能层分别为第一聚乙烯功能层、第二聚乙烯功能层,所述第一聚乙烯功能层和第二聚乙烯功能层包括外侧PE层和靠近粘合树脂层的内侧PE层,所述外侧PE层选用中密度聚乙烯(MDPE)和/或低密度聚乙烯(LDPE),所述内侧PE层选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10-0.93kg/cm3,所述中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30-0.940kg/cm3,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密度在0.940-0.970kg/cm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PE层在显微电镜下显示是由HDPE单层组成或由多层的HDPE单层复合叠加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氧膜材在显微电镜下显示的膜层结构为七层、九层或十一层结构,且不含其他功能层;
所述七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第一外侧PE层+第一HDPE单层+第一粘合树脂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类中间阻隔层+第二粘合树脂层+第二HDPE单层+第二外侧PE层;
所述九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第一外侧PE层+第一HDPE单层+第三HDPE单层+第一粘合树脂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类中间阻隔层+第二粘合树脂层+第四HDPE单层+第二HDPE单层+第二外侧PE层;
所述十一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第一外侧PE层+第一HDPE单层+第三HDPE单层+第五HDPE单层+第一粘合树脂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类中间阻隔层+第二粘合树脂层+第六HDPE单层+第四HDPE单层+第二HDPE单层+第二外侧PE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福瑞杰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福瑞杰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125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