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衣帽架装配工装及装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20590.3 | 申请日: | 2020-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18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 发明(设计)人: | 孙红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隆杰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5C5/02 | 分类号: | B05C5/02;B05C13/02;B05C11/00;B05C11/10;F16B11/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银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58 | 代理人: | 安申涛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衣帽架 装配 工装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衣帽架装配工装及装配方法,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工作台、第一载具、设置在工作台后端的用于对基材进行盛载的第二载具、设置在第一载具上且用于对基材进行固定的第一快夹、设置在第二载具上并用于对基材进行固定的第二快夹、设置在工作台上用于进行打胶处理的打胶模块、设置在机架前端用于存放附件的多个第一储料盒、设置在机架后端用于存放附件的多个第二储料盒、设置在工作台上的控制开关、设置在机架中且与控制开关电性连接的控制。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汽车衣帽架装配工装及装配方法,不仅能够克服手工打胶所存在的低效和易被烫伤的隐患,而且还能实现对打胶装置的充分利用,从而避免装置的闲置和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汽车衣帽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衣帽架装配工装及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衣帽架是汽车内饰件中重要的部件,主要用于放置衣物、帽子等,包括基材和设置在基材上的附件。通常先利用打胶机在基材的特定部件进行打胶处理,之后将附件固定到上述打胶的位置,从而完成基材与附件的黏贴固定。
传统技术中,通常是采用手工打胶的方式,由于胶水的温度高达200摄氏度左右,故而手工打胶的方式,不仅效率较低,且存在着被胶水烫伤的危险。
现有技术中,人们采用了装配工装来实现附件与基材之间的安装,通过自动打胶的方式来完成对基材的打胶处理,之后,再由工人将附件黏贴到基材上打胶的位置,从而来克服打胶效率低、打胶操作时易被烫伤的缺陷。
但因为现有技术中,通常是为一位工人配备一台装配工装,打胶装置在完成一次打胶处理后,到开始下一次打胶处理前,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让工人完成将附件粘贴到基材上的打胶位置的操作,而在这段时间间隔内,打胶装置是被闲置的。故而这种装配工装,虽然相对于传统技术提高了打胶的效率和安全性,但又因为使得打胶装置间歇性地工作、间歇性地闲置的特点而使得打胶装置没有被充分利用,故而并没有完全实现对打胶装置的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衣帽架装配工装及装配方法,不仅能够克服手工打胶所存在的低效和易被烫伤的隐患,而且还能实现对打胶装置的充分利用,从而避免装置的闲置和浪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衣帽架装配工装,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工作台、设置在工作台前端的用于对基材进行盛载的第一载具、设置在工作台后端的用于对基材进行盛载的第二载具、设置在第一载具上且用于对基材进行固定的第一快夹、设置在第二载具上并用于对基材进行固定的第二快夹、设置在工作台上用于进行打胶处理的打胶模块、设置在机架前端用于存放附件的多个第一储料盒、设置在机架后端用于存放附件的多个第二储料盒、设置在工作台上的控制开关、设置在机架中且与控制开关电性连接的控制箱。
进一步的,所述打胶模块包括水平设置在工作台左侧的第一直线滑台、水平设置在工作台右侧的第二直线滑台、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线滑台的滑座以及第二直线滑台的滑座相连接的第三直线滑台、与第三直线滑台的滑座竖向相连接的第四直线滑台、设置在第四直线滑台的滑座上的自动打胶机。
进一步的,所述基材上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打胶区、第二打胶区、第三打胶区。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的底部拐角处还设置有行走轮。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轮为带轮刹的万向轮。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设置在工作台前端左侧的用于进行启动和关闭的第一开关、设置在工作台前端右侧用于在完成附件的固定后发送信号的第二开关、设置在工作台的后端左侧用于使得自动打胶机进行复位的第三开关、设置在工作台的后端右侧的用于在完成附件的固定后发送信号的第四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隆杰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河南隆杰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05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