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即食鱼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19975.8 | 申请日: | 2020-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4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 发明(设计)人: | 单勇军;林嘉珣;黄红岺;雷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洲新燕(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L2/38 | 分类号: | A23L2/38;A23L2/52;A23L2/42;A23L2/46;A23L17/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致群财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4 | 代理人: | 刘兆庆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即食 鱼胶 饮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即食鱼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鱼胶片,采用冰姜水浸泡0.5‑4小时,将鱼胶片软化;S2、采用鱼胶切丁机将软化后的鱼胶片切成颗粒状的鱼胶丁,再用清水对鱼胶丁进行多次清洗,沥干后将鱼胶丁分装到容器瓶中;S3、按重量份数将90‑98份的纯牛奶倒入调配罐中,开启调配罐的加热和搅拌后,将2‑8份的白砂糖和0.5‑2.5份的茶粉添加到调配罐中,温度升至85℃以上,直至白砂糖和茶粉均已溶解在纯牛奶中,得到配液;S4、将已加热的配液灌入步骤S2装有鱼胶丁的容器瓶中,配液中心的温度在60℃以上,灌装配液后进行封盖;S5、将封盖后的容器瓶放入110‑130℃环境下,热处理15‑25分钟,经冷却后得到即食鱼胶饮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即食鱼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鱼胶即鱼鳔的干制品,富胶质,故名鱼胶,也称鱼肚、花胶。鱼胶与燕窝、鱼翅齐名,是八珍之一,素有海洋人参之誉。鱼胶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胶原蛋白、多种维生素及钙、锌、铁、硒等多种微量元素。鱼胶的蛋白质含量高达84.2%,脂肪仅为0.2%,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是人体补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且易于吸收和利用。
茶能消食去腻、降火明目、宁心除烦、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以阻断亚硝酸胺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
现有的鱼胶烹饪方法通常采用温水泡发后选择炖、煮或者炒等方式进行。采用炖、煮或者炒的烹饪方式不但食用麻烦,需要配备厨具进行二次加工,仍需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烹饪,而且食品的存放时间短,营养成分易流失,降低了鱼胶的营养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食鱼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该方法制得的即食鱼胶饮料开盖后即可食用,不需要进行二次烹饪加工,食用简单方便,不易导致营养成分流失,可有效协调鱼胶、纯牛奶、白砂糖和茶粉的各营养成分,具有独特的茶香风味,易于吸收,营养价值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即食鱼胶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鱼胶片,采用冰姜水浸泡0.5-4小时,将鱼胶片软化;
S2、采用鱼胶切丁机将软化后的鱼胶片切成颗粒状的鱼胶丁,再用清水对鱼胶丁进行多次清洗,沥干后将鱼胶丁分装到容器瓶中;
S3、按重量份数将90-98份的纯牛奶倒入调配罐中,开启调配罐的加热和搅拌后,将2-8份的白砂糖和0.5-2.5份的茶粉添加到调配罐中,温度升至85℃以上,直至白砂糖和茶粉均已溶解在纯牛奶中,得到配液;
S4、将已加热的配液灌入步骤S2装有鱼胶丁的容器瓶中,配液中心的温度在60℃以上,灌装配液后进行封盖;
S5、将封盖后的容器瓶放入110-130℃环境下,热处理15-25分钟,经冷却后得到即食鱼胶饮料。
优选地,将步骤S5冷却后的即食鱼胶饮料放入温度为0-4℃的环境下保存至少5小时,得到即食鱼胶饮料冻品。
优选地,步骤S1中冰姜水的温度为0℃,姜水由姜汁和水配制而成;所述姜汁和水的质量配制比例为1:(15-25)。
优选地,步骤S2中鱼胶丁的粒径为2-8mm。
优选地,步骤S3中原料的添加量分别为纯牛奶94份、白砂糖5份、茶粉1份。
优选地,步骤S4中封盖的具体方法为采用抽真空旋盖机对容器瓶进行旋盖密封。
优选地,步骤S4封盖后进行了灯检处理,通过灯检处理将封盖不合格、有划痕或磕碰痕迹的灌装有鱼胶丁和配液的容器瓶剔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洲新燕(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洲新燕(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99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