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机插后控水促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19939.1 | 申请日: | 202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4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陈若霞;朱德峰;史骏;汪峰;王亚梁;谌江华;金树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31504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机插后控水促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机插后控水促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精准低密度播种,采用机插侧深施肥,肥料为专用缓混肥料。插后控水,插后稻田开沟,第2天下午排水,使稻田水位下降至地面下8~10厘米。排水后5~7天复水。本发明釆用精准播种的方法播种育秧,培育壮苗,提高秧苗的返青速率;利用机插侧深施肥及缓控肥料防止肥料流失,促进水稻根系肥料的吸收。通过排水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进而促进水稻分蘖的提早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机插后控水促苗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作为水田作物,在水稻生长期间通常采用淹水水层管理,特别是水稻插秧后返青期间,采用灌深水返青的水分管理方法,导致水稻插秧后,根系生长差。目前水稻机插的面积逐渐扩大,秧苗素质差加上传统的肥水管理方式,抑制了水稻分蘖。特别是杂交稻优势之一是分蘖优势,插秧后水层管理,制约根系发育和生长,分蘖发生慢。
传统的水稻水分管理采用深水返青方法,与原来的插秧方式、苗期施肥方法、肥料类型相关。近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水稻产业技术转型,已经从洗根苗插秧转变为小苗带土机插,为水稻插秧后返青期间的肥水管理方法改进提供条件。因此,需要创新水稻插后控水促苗方法,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及分蘖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水稻插后控水促苗方法,解决水稻苗期根系构建,促进早分蘖,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稻机插后控水促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精准低密度播种育秧,培育壮苗,加快秧苗机插后的返青速率;
2)采用机插侧深施肥,肥料在机插秧苗边3厘米处,深埋土下5厘米;
3)机插后第2天下午实施排水,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的精准低密度播种,采用穴播或条播的方式进行,按照取秧次数确定播种穴数,9寸秧盘取秧次数为476穴(横向14穴×纵向34穴)或576穴(横向16穴×纵向34穴)。
优选的,所述的精准低密度播种的方法为气吸式精准播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肥料采用缓控肥,所述的肥料按质量分数包括25%~30%氮、10%~15%磷、10%~15%钾,其他为填充物。
进一步的,排水通气处理在插后第2天进行,持续天数为5~7天后复水,标准为水稻田微微开裂。
优选的,采用开沟的方式排水,在稻田开中沟,排水使水位下降至地下8~10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采用低密度插秧种植水稻,以提高水稻秧苗的返青速率,同时采用插秧后排水的技术方案,晒天5~7天至稻田微微开裂,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秧苗根系的生长,进而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水稻生长期间长期水层管理,土壤淹气状态,有害有毒物质产生,制约根系生长发育。稻田土壤适度排水,土壤中氧气增加,促进根系生长,根系生长旺盛,营养吸收多,叶片营养水平提高,分蘖发生早多。经试验证明,本发明技术方案各品种高峰苗数比保持水层平均增加11.4%,根长增加5.8%~14.5%,根数增加9.1%~48.7%,根重增加40.2%~302.5%,单位面积茎蘖苗数增加8.1%~15.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控水处理后水稻品种高峰苗数的变化;
图2是本发明方法对甬优1540分蘖数影响;
图3是本发明方法对甬优17分蘖数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99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