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子束叠加生物法处理难降解及高氨氮废水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14369.7 | 申请日: | 2020-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0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谢崇泽;侯小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昭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C02F101/16;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 地址: | 51079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束 叠加 生物 处理 降解 高氨氮 废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束叠加生物法处理难降解及高氨氮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空气电离产生阳离子空气粒子并通过磁场处理后,溶入废水中,得溶液A;所述电离和磁场处理通过阳离子束装置进行;所述磁场处理为组合频率磁场处理;(2)将步骤(1)所得溶液A置入生化处理废水池中进行微生物处理;所述微生物处理为微生物水解处理或微生物氨氧化过程。本发明所述方法将阳离子空气粒子溶入水体,通过生物电磁波磁叠加作用强化微生物种群作用,使废水池中微生物的处理活性、抗水质波动能力及耐受性提高;同时可促进有机污染分子的断裂,提高水体氧化性;提高氨氮的氨氧化能力,辅助微生物进行净水,实现高效处理难降解废水或高氨氮废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净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子束叠加生物法处理难降解及高氨氮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迅速发展,废水的种类和数量迅猛增加,对水体的污染也日趋广泛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相比于化学处理法或者物理处理法这类非生物处理方法,生物法处理废水相比于前两者更高效且处理成本更低,此外由于一般使用微生物菌群,因此对环境更加友好。
目前常见针对工业废水预处理方法主要为水解酸化工艺,该方法在缺氧的条件下利用厌氧或缺氧细菌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质的分子团从大分子团断链形成后期微生物容易处理的小分子团,提高后期AO的可生化性。由于工业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会抑制生物活性低,使水解酸化池效率极低,无法有效完成对有机物分子的断链目标,造成后期生化效果不佳。因此传统的生物废水处理法依然难以处理现有的难降解低B/C(BOD/COD)比工业废水
而针对高氨氮废水处理时,由于生物毒性问题、溶解氧不足以及停留时间过短等问题造成氨氮无法有效去除,而高氨氮废水也是目前生化技术的较难解决的难点。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离子束叠加生物法处理难降解及高氨氮废水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准备步骤简单,同时该方法可通过改造现有生物系统后运行,运行成本低,净水效率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阳离子束叠加生物法处理难降解及高氨氮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空气电离产生阳离子空气粒子并通过磁场处理后,溶入废水中,得溶液A;所述电离和磁场处理通过阳离子束装置进行;所述磁场处理为组合频率磁场处理;
(2)将步骤(1)所得溶液A置入生化处理废水池中进行微生物处理;所述微生物处理为微生物水解处理或微生物氨氧化处理。
当所述微生物处理为水解处理时,溶液A中的阳离子空气粒子可提高整体水体的氧化电位,阳离子携带的电子空穴与厌氧过程中的微生物产生的电子可以产生等离子反应,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可以使废水中的有机大分子断链为小分子,该反应均为局部反应,不会对水中的生物整体影响,其反应产物更易被微生物分解;当所述微生物处理为氨氧化处理时,所述阳离子空气粒子则可提高水体中NH4+的氧化效率,更有效去除氨氮。
本发明通过阳离子束装置对空气进行电离并进行组合频率磁场处理后从而产生带有一定动能且携带阳离子的空气粒子,同时磁场处理后会产生对应频率的电磁波,将其溶入废水并流入生化处理废水池并进行微生物处理时,不仅可显著强化微生物种群作用,使废水池中微生物的处理活性更高,抗水质水量波动能力变强,同时可协助微生物进行净水,降低其水解有机物难度,提高微生物的氨氧化效率。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阳离子束装置在电离时的电压为10000~200000V。所述电离时的电压以及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量根据废水的污染浓度及微生物承受力进行设定,可有效保证对微生物的促进生长和工作的提升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昭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昭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43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